小暑节气的养生要点
作者: 姚欣艳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夹湿,最易伤气、伤心阳。因此,小暑节气应特别注意平心静气以养心神,防暑避暑以祛湿气。
暑气伤心,宜平心静气养心神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通五味之苦,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应四时之夏。因此,夏季养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情志上,情绪喜乐可使心气舒畅。若暴喜过度,则易血气涣散,心神失养;若五志过极,皆可伤心。因此,应该保持心情愉悦及情绪平稳,这样有助于安养心神。
在生活上,小暑节气提倡睡午觉。11时至13时是心经当令,午后小憩,不但可以养心神,还能缓解上午工作的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湿热交加,宜防暑避暑祛湿气
暑性炎热,小暑过后,天气渐热,防暑、避暑极为重要。出门前,建议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为防暑做好准备。出门后,可以利用太阳伞、防晒衣、防晒霜等做好户外防晒。户外运动尽量选择较为凉爽的早晨和傍晚,避开炎热的中午时段。
此外,防暑饮品和药物是夏季防暑避暑的必备之品。西瓜是夏季的时令水果,汁水丰富,能解暑、生津;绿豆有清热解暑、止咳利尿的功效;酸梅、山楂可生津止渴;金银花、菊花可清热解毒;赤小豆可清热利湿。建议夏季多饮用西瓜汁、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赤小豆粥等清热生津之品,它们均有解暑防暑的作用。
暑多夹湿,湿气困脾,人们容易出现纳呆、食少、困倦、疲乏等症状,所以,养生应注重祛除湿气。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晚上睡前使用热水泡脚,以微微汗出为宜,可祛除体内湿气。
2.夏季空调的温度不宜调得太低,以免湿气郁闭体内。
3.食用具有祛湿健脾作用之品,可用陈皮、薏苡仁、茯苓、扁豆等熬粥。
小暑后,头伏至,冬病夏治正当时
“热在三伏”,小暑节气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天也快到了。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此时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三伏贴、三伏灸是中医运用敷贴、艾灸等方法,预防或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腹泻等疾病的方法,通过除寒邪、补阳气,使好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得到痊愈或缓解。
除治疗之外,人们在生活作息上要注意护阳气,这样才能巩固冬病夏治的作用。建议不要贪吃冷饮、冲凉水澡等,可适当食用羊肉、生姜等温补食物,以温经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