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岱翰治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经典医案
作者: 蒋梅
周岱翰,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化疗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怠等症状。现介绍周岱翰教授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经典医案,以供借鉴。
典型医案
曾某,男,58岁。升结肠癌根治术后。1个月前因上腹部剧痛,排便不畅伴纳呆,在外院行CT检查显示:右下腹回-结型肠套叠并不完全梗阻,考虑结肠癌。即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回盲部隆起型黏液腺癌。术后转中医治疗。
初诊时为术后1个月,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形体偏瘦。诉术后体重骤减5千克,恢复缓慢,口淡,纳谷不香,怕冷,大便前硬后溏,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濡细。
诊断:(气血不荣,脾失健运兼有痰湿,以寒象为主)肠癌术后。
治法:健脾温阳,益气化痰。
方药:春砂仁(后下)10克,熟党参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法半夏15克,陈皮6克,高良姜1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阿胶珠3克,鸡内金15克,炙甘草6克。
3天后诉服药后胃纳增加,精神好转,决定入院系统治疗。
入院化验除轻度贫血外,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化疗当日呕吐1次,次日查房见患者胃脘胀闷、欲呕,大便2天未排,略觉口干,少咳,苔白腻,舌质较初诊时转红,继问其有40余年烟龄,术后吸烟量减少,但“烟为辛热之魁”,寒象夹杂燥热,中焦痰湿,病机错综,治以辛开苦降、补泻一体的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法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大枣15克,熟党参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槟榔15克,春砂仁(后下)6克,白豆蔻(后下)6克,加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250~300毫升,分2次饭后温服。
3剂后患者大便排出顺畅,睡眠安宁,食欲有所恢复,舌苔转薄。原方加减服3剂后,携带四君子汤加减鸡内金、木香等10剂,加中成药小金丸等出院调补。
术后半年复查肠镜及CT均未见肿瘤复发征象。随访两年,患者康复如常人。
按:大肠对水谷的传化,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是个虚实更迭、动而不居的过程,宜通而不宜滞。周岱翰教授治疗胃肠道肿瘤,补中不忘通滞,养血常加行气,效果颇佳。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均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