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助长寿

作者: 单克锋

俗话说:人之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指精神。精神的变化对人体组织功能健全与否影响很大,甚至可以关系到生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精神的养生,以保身心和谐,健康长寿。

静以养神 精神摄生,首贵静养。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重则催人衰老、缩短寿命。所以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是安静;“淡”是看透;“虚无”是虚极静笃,致于自然的意思。“恬淡虚无”实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保持清静的重要方法是凝神敛思。专心致志,精神静谧,不仅有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可以排除杂念,驱逐烦恼,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生理状态。

情志摄神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关键在于善于调节。中医认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参考意义。现实生活中转移法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有些人患某种疾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中,以致产生紧张和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疾病中转移出去;或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少与不良刺激接触。事实证明,这么做可使人从苦恼、郁闷的消极心理中解脱出来。

以德养神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报,能一直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因而有益于健康长寿。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历来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之中,又首重养德,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长生高寿。这是有道理的,养心须重视养德,心理健康的根本是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有道德修养的人,心神安宁,心安理得,吃饭香甜,睡觉安稳,胸怀坦荡。生活在舒心如意、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对内心是一个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健康长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