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癌”——强直性脊柱炎
作者: 穆晓红老百姓常说:“人未老,背先老。”腰酸背痛是现代人很常见的病症,一般表现为忙碌后加重,休息几天便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然而,有一种背痛持续时间长,越休息,身体反而越僵硬,且主要表现为晨起后或者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不活动后腰背部僵痛,活动后腰背痛减轻,休息时、夜间疼痛加重等症状。这很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现。
“强直”与遗传密不可分
强直性脊柱炎虽为脊柱疾病,但性质属于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15~35岁的青壮年。在患者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9:1。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没有已知的具体病因,是在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家族中若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后代的患病风险会增高。同时,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的患病率会显著高于二级、三级亲属。
脊柱随着病发日益僵硬
强直性脊柱炎若不及时诊治,最终会导致患者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残疾。又因其病程长、后期发病重、难治疗的特点,被称为“不死之癌”。

疾病早期,医学检验指标、检查往往无异常。疾病中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脊柱附近健康的韧带开始骨化,脊柱椎体之间产生骨赘,连成骨桥,俗称“骨刺”。这会导致脊柱变得僵硬、无法灵活弯曲活动。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表现为“竹节样改变”,脊柱关节出现广泛、严重的骨化融合。这种融合会使脊柱变得更僵硬,活动不灵活,并可能导致驼背姿势。如果肋骨受到影响,可能难以进行深呼吸,生活严重受限。这种结构损伤基本不可逆转,严重者可致残。因此,尽早诊治最为关键,一旦疾病进展到后期,即使进行手术治疗,也很难逆转身体的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影响脊柱、骶髂关节这些中轴骨及其邻近的软组织,如肌腱和韧带。但作为一种慢性、系统性、全身性炎症反应性疾病,日久,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或合并感染,还会引发除脊柱外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并发眼部炎症(如葡萄膜炎)、压缩性骨折、心血管病变等。
中医药疗法,以止痛为先
当下,强直性脊柱炎仍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上以控制疾病进展,减轻令患者痛苦的各类症状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中医药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补肾强督养脊柱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散记于“大偻”“肾痹”“腰痛”“骨痹”等疾病中。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亏损为内因,风、寒、湿、热诸邪为诱因。随着病变的发展变化、虚实演变,可表现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痰、瘀蕴结,筋挛骨损,导致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的复杂证候。其病因核心主要是肾精亏虚,因肾藏精,为一身元气之根,临床试验证明,中医的补肾法在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方面有较理想的效果。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予以辨证论治,同时配合外治法,包括中药热熨、药浴、督脉灸、八段锦、引导操等,对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关节活动度有较好的疗效。
病情稳定期宜运动
日常生活中,有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待在阴冷、潮湿的环境,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戒烟;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以维持关节灵活度,增强肌肉力量及活力。这些都是延缓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若已有一定的早期症状,应避免强负重、使病情加重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动,若要长时间坐着,最好每小时起来活动10分钟;睡眠时,避免高枕且不可睡软床,姿势以平躺、保持背部直立为宜;清晨起床背部僵硬时,可以用热水冲背来改善;艾灸、热敷对于缓解局部疼痛也有一些疗效。
在大多数情况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过一定的运动和锻炼后,疼痛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具体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建议选择对于自己而言压力小,以及运动一段时间后“疼痛感”会减轻或消失的运动。运动时,患者需注意避免空腹、及时补水及避免酸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所有运动锻炼,应该都是在病情稳定期或缓解期内进行。如果是急性发作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活动。运动前,应咨询主治医生的意见。
及时补钙,预防骨质疏松症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属于常见现象,且男性患者患骨质疏松症的现象比女性患者更常见。补钙和服用软骨素,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建议患者每年复查一次骨密度,评估跌倒风险。如果突发难以忍受的、难以用“炎性腰背痛”解释的疼痛,必须前往医院第一时间排除骨折的可能。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