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秘,妙有自然

作者: 陶宪凝

中医治病养生,常谈及“阴阳”。在很多老百姓心里,阴阳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玄乎东西,他们或会心存疑惑:怎么食物分阴阳,体质分阴阳,疾病也分阴阳呢?细细观察,好像许多事物或现象也能作如此划分:四季有阴阳之分,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昼夜有阴阳之分,昼属阳,夜属阴。而阴阳,又不局限于中医的治病养生。

在我国古代,阴阳常用来描述山水方位,也是许多名门望族用来相看、挑选住宅的参考条件之一。阴阳理论的智慧还体现在道家思想中,其背后是古人朴素的辩证观。《老子》认为,事物内部具有对立且统一的特征,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只“福祸相依”,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长与短也相对。以上相互对立的一对对概念,其实相辅相成,若其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也就不复存在了。阴与阳,也是如此关系,互相对立、互相依存。

用阴阳治病,并不是什么“玄乎”的事情。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医学将具有向外的、运动的、光亮的、温热的、向上的特性归属于阳;相反地,将具有内化的、静止的、黑暗的、寒冷的、向下的特性归属于阴。从这个规律出发,人的体质、证型、症状,均有阴阳之分;能治疗人体疾病、具有四气五味性质的药物,也对应地有了阴阳之分。但如何将日常养生与阴阳关系一一对应起来,通过阴阳理论、阴阳学说,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请您继续阅读本期封面报道。

责任编辑/陶宪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