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光明“陨落”

作者: 陶宪凝

如果限用一个词语来总结近视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那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看不清”。确实,对于近视患者而言,距离自己越远的事物,看起来越模糊。更有人形容近视为“三米之外,雌雄莫辨;十米开外,人畜不分”。

近视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趋于低龄化。但由于很多人仅将近视视同看不清,认为近视后可以借助框架眼镜、隐形眼镜,甚或通过近视手术来使视力恢复如初。但近视患者真的仅表现为看不清远距离事物吗?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戴眼镜,这么一看,近视是否防不住,因此也不必防呢?

“对于近距离的事物,近视患者是可以看清的;随着与事物距离的增加,患者的视物清晰度逐渐下降。而且随着患者近视度数的加深,可清晰视物的距离将越来越短。”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彭华向记者详细描述了近视的症状。他强调,近视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除视物模糊外的眼部症状,如不对其加以干预,可能会引起其他眼部疾病,严重者会有致盲风险。

与此同时,防控近视并不意味着要达到使人完全不近视的目的,而是为了降低近视增长速度,尽量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预防近视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所能见的光明进一步“陨落”。

视物不清,不一定是近视

如何确认自己是不是近视呢?患者若发现自己出现远距离视物模糊而近距离视物清晰的症状,看远处物体时,为了看得更清晰,常需探头、眯眼等,则提示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近视,需进行正规验光,确定近视程度。

彭华介绍,验光是诊断近视的“金标准”。怀疑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应在家长的陪同下,于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初次验光;如需配近视眼镜,则需先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即俗称说的“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是指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睫状肌处于麻痹状态,使用药物的同时会引起瞳孔散大,故名。散瞳验光的目的是排除其眼睛自身调节能力的影响,获取准确、最佳的矫正视力及屈光状态。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散瞳验光有助于排除假性近视的可能,有助于发现是否同时存在远视、弱视、斜视、散光等同样会引起视物模糊症状的眼病。

假性近视

因眼睛自身调节能力不佳导致的功能性近视,表现为视物模糊症状不稳定,常发生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的调节性痉挛;散瞳验光麻痹睫状肌后,假性近视的症状消失;若及时、积极干预,视力多可恢复正常。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远视

以视远物模糊或相对清楚,视近物更加模糊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屈光不正性眼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以婴幼儿多见,常会引起弱视。

弱视

在视觉发育期间,对应年龄阶段的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水平,或两眼之间的视力差距大于两行视标的视觉现象。多见于新生至7岁儿童。超过7岁后视力再提高相对困难,因此需要尽早、及时干预。

斜视

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的疾病。一眼注视时,另一眼就会出现偏斜,可能会导致弱视、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如将一个物体看“重影”。多见于2~5岁儿童。

散光

以视力模糊、视力减退、视物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屈光不正性眼病。75度以内的散光多为生理性,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

莫让光明“陨落”0

600度是近视严重与否的分水岭

在某种程度上,验光所确定的近视度数反映了其严重程度。根据度数的不同,近视可分为低度、中度与高度。

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300度。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600度。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

近视低于600度的低度、中度近视患者,多属于单纯性近视。一般情况下,其近视进展缓慢,也较少伴有其他眼部症状。这类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近视眼镜来矫正视力。

“但即便是低度、中度近视患者,也要注意重视与预防度数的进一步加深。”彭华介绍。不良的用眼习惯,或受其他因素的持续影响,近视患者度数的进一步加深(如超过600度)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眼部异常症状,如飞蚊症,有漂浮物感、闪光感;发展到后期,即便是触手可及之处的事物也可能看不清;或可诱发各类眼底病变,致使老年眼病提前到来。

因此,当近视度数较高时,需警惕其他与视力有关的症状的发生,如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有持续闪光感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接受如眼底照相等检查。在初次配镜后,近视患者仍需定期接受验光检查,以便定期调整近视眼镜的度数。

过度近距离用眼,是眼睛较大的健康隐患

很多人戴上眼镜都是在青春期阶段。彭华解释道,新生儿一出生便自备“远视眼”,即拥有远视储备,视近物不清,视远物清晰;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进入小学阶段,开始阅读、写作业、视屏,远视储备逐步消耗;进入初高中阶段,课业压力增加,学习时近距离用眼量增大,用眼过度,远视储备消耗完毕,则可能导致近视的发生。

近距离用眼量主要与近距离用眼的频率、持续时长、用眼距离相关。因此,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用眼习惯十分重要。不良的读写习惯,如歪头阅读、听课、写字,或趴在课桌上写作业等;或者握笔手法不当,如指尖距离鼻尖过近;或于行走、坐车时阅读等,也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此外,近视的发生还与环境光线、睡眠情况、营养摄入等因素有关。

有人认为高度近视会遗传。对于这一说法,彭华表示:“父母都戴眼镜的家庭中,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确实更高。而且父母高度近视,儿童近视的度数可能会更高。”因此,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家长更应重视其近视的定期防控。

小贴士

学习时,环境光线越亮对眼睛越好吗?

阅读、写字时,选择柔和的光线更有助于减轻眼睛的负担。过强的灯光光线、电子屏幕亮度,会导致眼睛容易疲劳、干涩。加上灯下学习时多是夜晚,夜间过度接受光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睡眠,进一步妨碍眼睛功能的自我调节与恢复。

眼保健要“从小做起”

新生儿期,家长就应带孩子定期接受眼保健及视力检查。

2岁时,儿童可开始进行屈光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不足。

幼儿时期,儿童应定期检查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

儿童青少年未出现疑似近视的症状时,也应该及早做视力筛查。

与此同时,应根据儿童年龄评估远视储备情况,建立视力和眼屈光发育档案,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及时干预。

莫让光明“陨落”1

责任编辑/陶宪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