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

作者: 唐犀麟

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学有其独具特色的预防方法。大家所熟知的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其中的一种。《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提到,常做眼保健操可以缓解眼睛疲劳,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中小学眼保健操◆第一节 按揉攒竹穴

手法: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于两侧攒竹穴上,其余四指自然放松、弯曲,指尖抵在前额上,有节奏地按揉穴位。

功效: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清热散风、活络明目的功效。攒竹穴与眼睛的健康密切相关,可用于治疗多种眼疾,包括近视。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0

第二节 按压睛明穴

手法:用双手食指螺纹面轻按在两侧睛明穴上,其余四指自然放松、弯曲,呈空心拳状,有节奏地按压穴位。

功效: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近视、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和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1

第三节 按揉四白穴

手法: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四白穴上,大拇指自然抵于下颌凹陷处,其余四指自然放松、弯曲,呈空心拳状,有节奏地按揉穴位。

功效: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属足阳明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经常被用于治疗多种眼部疾病,包括近视。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2

第四节 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

手法: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自然放松、弯曲,随音乐口令按揉太阳穴;随后用双手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内侧,从眉头稍用力地刮至眉梢。

功效:太阳穴位于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属经外奇穴。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穴具有通经活络、益气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及视觉疲劳,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之一 。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3

第五节 按揉风池穴

手法: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螺纹面按在风池穴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有节奏地按揉穴位。

功效: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的凹陷中,属足少阳胆经,具有平肝息风、祛风解表、清利头目等功效。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4

第六节 揉捏耳垂,脚趾抓地

手法: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大拇指、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双脚全部脚趾跟随节拍做抓地运动。每揉捏耳垂1圈,做抓地运动1次。

功效:揉捏耳垂实际上是在刺激耳穴中的眼穴,从而起到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调节眼部肌肉,预防和改善近视问题的作用。除了按揉耳垂,贴耳豆于眼穴处,也可以起到类似作用。脚趾抓地能刺激足部诸多穴位,从而刺激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经气,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按揉穴位时,力度应适中,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5

这套目前广为流传的眼保健操,每一步手法操作都与中医推拿学、经络学相关。中医认为,近视是由眼部气血失调、肝肾亏虚等原因所致。刺激眼周的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可以促进眼周气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缓解眼部疲劳,调节视力。此外,这些穴位还能用于辅助治疗其他眼部疾病及头痛等病症。刺激位于后颈部的风池穴,也有助于改善头部和眼部的气血运行。

常按“四明穴”,让眼睛更加明亮

除以上眼保健操中提及的穴位,经络腧穴学中还有许多穴位与眼部疾病的调治有关。其中就有一组名字与“光明”有关的“四明穴”。睛明穴就是“四明穴”之一,将它与其他三个穴位联合使用,有助于改善视力。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6

通过按揉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部神经营养,消除眼肌疲劳,从而恢复眼部健康和提高视力。

不过,预防近视,改善视疲劳,除了坚持练习眼保健操,配合其他穴位按摩,还应结合其他近视防控措施,如合理用眼、增加户外活动等。

日常生活中,还可经常热敷眼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意识地练习眨眼,增加泪液分泌,减轻眼睛干涩;如果眼睛干涩,可以适当使用人工泪液滴眼液;出现视疲劳时,上、下、左、右地转动眼球,可以增加眼球的灵活性。 饮食上,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类水果等。

眼保健操里的中医智慧7

责任编辑/陶宪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