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伟:中医师承需多元融合与创新
作者: 陈岩明 吴煜中医师承是中医学术和技能传承的一种传统方式,它通过师徒关系,将中医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诊疗技能以及医德医风,一代代地传授下去。
古代中医师承教育的三种形式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肖鲁伟介绍,古代中医师承教育主要表现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和私淑遥承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各有侧重,共同维系了中医知识的连续性和多样性。业师授受侧重于师徒之间的直接传授与个性化指导;家学相传强调家族内部知识的代际传递;私淑遥承则通过学习前人著作,实现学术的继承与发扬。
步入现代,中医师承教育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形成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毕业后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模式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师承教育,利用远程视频教学系统,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共享。
“浙派中医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流派,师承教育一直是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实现中医学术流派的精深传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肖鲁伟说,这种模式往往将学生局限在单一师门或师父的影响下,可能导致知识与技术的封闭性,限制了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广泛的中医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单一师承模式下,学生可能无法获得跨领域的临床经验和多角度的诊疗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挥“群师”优势,促进多元融合与创新
基于对传统师承教育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努力创新中医师承模式,大力推动学术传承从最初一对一的“师徒结对”向“群师带群徒”的模式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医教育的内涵,也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肖鲁伟指出,在“群师带群徒”这种创新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设计之初,就希望以名中医团队的形式进行学术思想的整体传承,使之超越传统单一师徒传授的局限性,系统、完整地将“浙派中医”的智慧与经验传承给继承人,实现中医人才培养在技能上的多元多样、在思想上的融会贯通。
肖鲁伟认为,“群师带群徒”的师承模式是对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创新,并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跨师门学习,打破单一师承模式知识壁垒。允许学生跨出师门,可以同时向多位名中医学习,从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广泛吸收和融合。
二是综合能力培养,实现技能与思想多元融合。通过接触不同名中医的特长,能够让学生在临床技能、诊疗思路和学术理念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备广泛视野的综合型人才。
三是集中教学资源,提升学术思想传承质效。“群师带群徒”有利于集合众多资深中医师的集体智慧,将老师的学术思想汇集成书,为传承弟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方面能高效地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能使资源得以整合,提升学术思想的传承质效。
四是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在这一模式下,不同流派和领域的专家之间可以随时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研讨和案例分析,在多元学术思想的碰撞下,传承弟子更能够开阔思路,形成独立的临床诊疗见解,激发创新思维,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同时在交流中找到彼此之长,有利于寻找合作与创新的结合点,为临床、科研问题的解决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孙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