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手肿、肩痛?小心肩手综合征
作者: 孟笑男王女士是一位卒中两个多月的患者,最近几日,因为右侧的肩关节、腕关节以及手部感觉疼痛,有明显的手部肿胀,故而就诊。根据其症状,医师诊断王女士是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经一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后,王女士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上肢各关节肌肉力量也大大提高,同时,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恢复,王女士觉得生活幸福指数直线提升。那么,什么是肩手综合征呢?该如何处理呢?
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该综合征容易发生在卒中后1~3个月,发病率为12.5%~70%。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患侧上肢的肩、腕、手肿胀和疼痛,以及皮肤温度升高、运动受限为主;如果不能及时康复,就会逐渐导致患侧上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甚至残疾,使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无法得到较好的康复,生活自理能力直线下降,不利于其回归社会和家庭。
简单自测,小心几项危险因素
具体来说,肩手综合征的诊断主要还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基础,目前主要是参考2003年的布达佩斯标准。如果以下四类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基本诊断为肩手综合征。
1.触觉过敏
2.皮肤温度不对称和(或)皮肤颜色改变,和(或)肤色不对称
3.水肿和(或)发汗改变,和(或)发汗不对称
4.运动幅度降低和(或)运动功能障碍(肌无力、颤抖、肌张力异常)
肩手综合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3期:Ⅰ期(早期),主要表现为患侧肩、腕、手部出现疼痛且活动时加剧,腕和手肿胀、活动受限,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升高;Ⅱ期(营养障碍期),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和手部疼痛和运动障碍减轻,腕、手部水肿消散,皮肤出现萎缩,手部肌肉出现营养不良并开始萎缩;Ⅲ期(后遗症期),其特点是患侧肩、腕、手部疼痛持续减轻至消失,手部肌肉和皮肤明显萎缩,呈痉挛畸形,最终导致残疾。
肩手综合征是怎么出现的呢?有哪些危险因素?以下为大家总结了几项。首先,腕关节长时间被动屈曲受压。患者在卧位或坐位时,腕关节和指间关节被动屈曲,就会压迫神经血管,阻碍血液循环。其次,肌腱和关节囊损伤。主动或被动活动时,肌腱和关节囊反复微小的损伤会引发炎症,同时,可能会导致关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再者,关节过度牵拉。患者在日常生活或康复过程中,关节被过度牵拉,可能会导致创伤性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出现肿胀和疼痛。最后,患侧手背静脉输液。患侧手背静脉输液使液体渗漏到皮下组织,量多时可能会导致手部水肿。
改善肢体姿势,缓解症状
通过良肢位摆放,可以促进肩手综合征的康复。良肢位摆放可以避免长时间被动屈曲腕、手部,可以改善患侧肢体血液循环,能有效预防肩手综合征。以上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康复治疗,方法有多种
康复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运动疗法、冷温水交替浸泡法,中医针灸、外敷等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被动运动疗法,通过运动疗法可以增强患侧上肢各关节的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关节萎缩,还可以使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中,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
手法淋巴引流。可以通过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废物的吸收,改善患侧肢体营养不良状况,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
冷温水交替浸泡法治疗。使用37~43摄氏度的温水,10~15摄氏度的冷水,交替浸泡患侧腕关节以下部位,冷水和温水中各持续10分钟,每天3次。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代谢废物的吸收,以减轻疼痛和水肿。
向心性缠绕法。用1~2毫米的线由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多圈,从手指缠绕至手掌和腕部,约20分钟后松开,每天4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肢水肿和疼痛。
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是利用声、光、冷、热、电、磁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高能量激光疗法、体外冲击波、振动疗法和气压治疗等。这些疗法都可以起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和减轻水肿的目的。
除上述疗法外,中医也为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中药外敷,在主动、被动活动的基础上,在患侧肢体压痛点(阿是穴)进行中药贴敷,每次选取3~4个阿是穴贴敷4~6小时,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水肿。也可采用温针灸,在肩髃穴、臑俞穴、合谷穴、阳池穴等穴位进行温针灸,可以改善患肢疼痛,消除水肿,缓解痉挛。此外,对患者的肩贞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和后溪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可起到消肿止痛、提高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针刺方法患者不可自行操作,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
责任编辑/贾荣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