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心理测评,让孩子向阳成长
作者: 赵栋云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要求,“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用好开学重要时段,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本文就县域测评工作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尝试进行梳理和探讨。
▎3个关键点影响测评工作
测评工作成功与否,除了完成率是否接近或达到100%,还有以下3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一要有效,确保无效数据比例降到最低。无效数据意味着学生所提交的普查数据无效,影响因素有答题速度过快、前后答案不一致、作答时的社会赞许倾向过高等。学生作答的态度和动机是影响普查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测评前做好对学生的科普、宣传工作,测评时营造安静平和的氛围等都是降低无效数据的基础保障。
二要真实,确保数据结果符合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真实的心理数据,不仅能对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也能对个体化辅导提供帮助。测评以回答量表的形式进行,要确保学生在答题时现场管理科学,学生答题时平心静气,反映心理真实状况,要求提前布置好测评现场组织的各项细节。
三是平稳,确保工作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全力支持。测评工作面向全市学生,要确保所有家庭都认可测评工作并给予支持。因此,做好对学校教师和家庭的科普宣传和解释工作非常重要。同时,测评数据属于严格保密内容,还应做好全校教职工的保密工作,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细化测评前梯度培训流程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测评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平稳性,县级层面需采用提前部署、多梯次培训的方法层层落实。
优先组建管理员队伍。测评平台交付后,首先面临的是学生信息导入和熟悉平台使用流程的问题。基于此,优先组建平台管理员队伍,建立沟通平台,由服务方提供操作方法,学校管理员老师先行熟悉和摸索。每校由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管理员,确保学校唯一管理员账号由专人负责,不仅确立职责,也确保测评数据的保密。
按梯次分层培训落实。为确保测评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层培训势在必行。县级层面对分管校长、分管中层干部、系统管理员进行分层培训,各学校内部采取多轮培训。测评培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对各校分管校长和分管中层干部的培训,此轮培训让他们明晰测评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确保有效、真实和平稳打下良好的基础。分管校长要在测评前统一校领导班子成员意见,制订测评计划,对测评工作进行筹划和调度,在测评结束后,还将承担根据测评结果分类制订方案和跟踪管理的任务。分管校长和分管中层干部是测评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培训中除了要明确测评本校有关年级组、学籍管理员、班主任、信息教师、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等各个岗位的职责,还要明晰每个班级的测评时间安排、计算机房的调度,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工作。在培训中,他们不仅弄清了测评的工作方法,对其中关键节点的部署形成了初步的方案,同时也明确了测评中各个岗位的工作量,进行任务分配的思路也更明确。
在对学校管理员的培训中,则将重点放在管理员职责、流程中规范操作的要领、测评前后工作内容等方面。作为唯一掌握学校层面所有心理数据的管理员,培训中还需重点强调规范和保密的原则和方法。
▎优化测评流程确保有序开展
县级层面培训后,各校也要进行分层部署。
开展工作前,要做好人员筹划和方案设计。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上,形成以校长、分管校长、分管中层干部和管理员(心理专职教师)为主体的领导小组,研究并细化实施方案。实行岗位负责制,调度测评工作中需要协助的教师和各类资源,就设计流程和时间节点作具体安排,对测评细节进行推敲和完善,对具体操作进行分类指导。
开展工作前,还要做好材料准备和信息更新的工作。管理员或心理专职教师负责准备好工作人员的保密协议、告家长书等材料;学籍管理员负责完善学生信息,将信息导入平台,并且以身份证号为唯一识别号。信息技术老师负责检查微机教室硬件设施并进行设备测试,保证测评正常进行。同时,由学校亲和力较强的教师录制学生测评前指导语,让学生做到心态平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测评。
开展工作时,学校应做好对各类相关人员的科普宣传,做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测评工作科学意识的培养,并且谋求家长对测评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准备工作完成后,学校应与所有工作人员强调测评纪律,签订保密协议,各年级组和各班主任负责对所有家长做好测评的相关知识科普,并且发放告家长书。
准备工作完成后,测评工作可按进度有序开展。测评时,管理员发放测评任务,播放测评前指导语,做好对学生测评过程中状态的关注。信息老师在测评现场进行系统维护,负责监控测评进度,并且将遗漏的学生添加至测评任务中,确保学生应测尽测,顺利提交结果。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机房进行测评;维持测评现场秩序,保证学生在安静环境下答题,不胡乱答题;同时,学生测评时,班主任同步完成班级评估工作;学生自我测评结束后,班主任还要指导家长在公众号端口完成对子女的调研和评估。
▎测评后规范实施访谈干预
学校开展心理测评,除了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更重要的是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实施访谈,进行干预。因此,对学生进行访谈、评估和重新定级的操作一定要规范。
以下学生需要进行访谈、评估和重新定级。一是,种种原因测评结果无效的学生,不再使用同一量表二次测评,而改用访谈或其他量表进行确认。二是,在测评结果中显示需要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进行关注的学生。一些学校学生基数大,需访谈人数多,因此很多学校采用心理老师访谈校级关注学生,班主任经过培训访谈班级关注学生的方式。
为保证工作的平稳和有效,以下3个方面需要重点强调。一是,为避免班主任给学生贴标签,也为防止学生因访谈增加不必要的压力,要求学校做好对教师、学生和家庭的宣传工作,强调访谈和团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每一个孩子在校读书期间,都有可能参加学校的随机访谈和团辅。二是,需要进行访谈并重新确认的名单及具体信息仅能在学校极少数关键工作人员中掌握,班主任配合工作时不掌握具体信息。三是,班主任协助进行访谈前,应先形成访谈提纲,由心理老师对班主任进行访谈要点的培训,再由班主任通过“倾听一刻钟”的行动落实,最大限度保证访谈的有效性。
鉴于测评时量表中反映“最近半个月来”的状况,访谈一般在测评结束后的3—4周进行。访谈时,可采用统一格式的邀约通知单进行,在通知单上写明受邀学生的姓名、班级、访谈时间、访谈持续时长与地点,邀约理由一般采用“学校希望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简单交流”,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有助于快速建立关系。访谈时,教师可以从语言和行为动作等多个角度观察学生,收集信息。建议大致从身体健康状态、饮食和睡眠状态、人际关系与支持系统、近期情绪状态等几个方面了解基本情况,再了解学生身上是否发生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重要亲人去世、父母离异或是否遭遇家庭暴力等),确立对现在是否还有很大影响,最后就学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定级。
测评结束后,学校和每个班级都要形成测评数据。学校可以从数据中得到学校、年级和班级学生在抑郁、焦虑、人际、家庭等方面的总体状况,便于明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能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活动。二是,通过数据反映家庭普适性问题,可以在家长课堂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对不同班级体现的“班级特征”,可以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尤其对测评流程的规范操作进行培训,可直接影响测评的结果和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做好规范路径的探索,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规范地做好测评工作,科学、辩证地看待测试结果,本身就是对所有参与的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科普教育。 测评工作后,教师可以灵活调整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内容,学校会更重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更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