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润心,协同赋能促成长
作者: 吴佩莲
《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形而上”是指人类的理念、观点、信念、意志等品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正向的爱和善意很敏感,美术教师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是美育的前提。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拥有积极心态的教师是懂得尊重学生,富有爱心和智慧的师者;能包容学生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富有专业的美术素养的师者,引领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 艺心交融塑造健康心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美术教材中的作品鉴赏都是具有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的直观艺术,其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意识,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起到调节情绪和心境的作用。美育与心育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康心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美育与心育融合教学实践
美育的独特属性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也可以理解为“手巧”而“心灵”。美育和心育是密不可分、相互成就的。
(一)感知美学:媒介化审美
审美感知是个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感官对审美对象的色彩、形状、声音等物理属性进行接收和处理的心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与外部物质世界联系的大门。感觉系统让我们通过看、听、嗅、吃、摸等方式与外界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将外界的刺激传导为人类可以加工和理解的神经信号,从而感知世界,形成属于个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本体觉等。当我们看到优美的风景时会心旷神怡;聆听悦耳的乐曲时会舒缓情绪;品尝美味的食物时会心情愉悦。同理,堆满垃圾的臭水沟会让人望而却步;狂风暴雨的冲击会让人痛苦和崩溃;饥饿产生的痛感会让人绝望。人们在潜意识里是渴望美的,从古到今的艺术作品中,流传最多、最广的都是正向作品。
1.拓宽审美感知边界
审美形式是多样的,当人们把欣赏美术作品简单地理解为用眼睛看,知道色彩丰富、线条流畅,这是狭隘的审美。学生应该从小培养审美的多种感知,当学生接受的审美形式越多,他们所能感知、体验到的美感就越丰富;当接收的审美形式单一,学生的审美体验就淡而无味,接收到的信息就越少,表现和创作的能力就不能全面地体现。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花儿朵朵》一课,通过什么方式来感知各种各样的花朵呢?(见上表)不同的审美形式,让学生们感知不同花朵之间的差异,这些感觉和知觉的积累为后面的课程开展提供了探索、研究及创作的知识储备。
2.提升审美素养能力
美育的形式丰富有趣,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才会沉浸式感受美,更好地体会、感受、领悟审美对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亲昵》一课,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和家人、好朋友、动物的照片,与大家分享自己和家人、朋友在生活中的趣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笑声络绎不绝,感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呀!分享快乐,会给人温暖。情绪能感染周围的人,学生在叙述小故事的时候会比较腼腆、不善言辞,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仔细观察,通过鼓励和引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这样的互动不仅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还会事半功倍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通过参与模仿、表演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各种亲昵行为的形态特点,感受什么是亲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探究变化。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动态、亲密动作的特点,学会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创作,从而抒发学生爱家人、爱朋友、爱动物、爱美好事物的情感。美育与心育的融合教学能更直观、有效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二)艺术演绎:以美滋养心灵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许多人对美育有误解,以为美术课堂就是画画,照着图片临摹画……其实绘画只是美术课堂中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有书法、篆刻、民间工艺等。绘画种类从不同视角又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类别:第一,从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来看,可分为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壁画、帛画、版画、沙画、漫画、电脑绘画等;第二,从绘画体裁内容看,可分为静物画、风景画、动物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宣传画等;第三,从绘画作品的形式来看,可分为单幅画、组合画、连环画、插图等,可谓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我不会画画”“老师,我不喜欢画画”“我们家孩子没有艺术细胞”“我的孩子干啥都不行”等,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学生们都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能力。有的学生擅长绘画,画的事物栩栩如生,这是他们对线条、色彩比较敏感,对比例的把握比较准确;有的学生喜欢玩泥巴,能安静地在一方土地上搭建城堡、乐园等,这是他们擅长造型能力,空间感比较好。有的同学创作艺术作品精致、细腻,有的粗犷、不拘细节。当学生讲述作品的设计理念时,会发现他们的创意奇思妙想、别具心裁,而创意是美育中非常重要的美育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们的能力,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为各种各样的人群服务的,只有找到最契合的表现形式,才能极大发挥其优势,美育紧密联系心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美育和心育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寻找各种机会,用不同的方式训练和强化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增强他们的情感,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美学:创意引领,向美而行
儿童时期是创造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儿童来说,想象世界、探索世界、创意世界是自发、美好的,没有束缚、没有制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升。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有所减退,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美育和心育的融合教育应该保护学生在创造力初期的萌芽和发展,从心育的角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增强自发的创造意识,有能力组织创意活动,有目标实现创意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美育的创意实践不再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实践和创新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个性化环境服务。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美术特色项目、美术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选择,参与自己喜欢并能完成的项目,如书籍设计和制作、墙报绘制、个性化展览、趣味竞赛、知识小讲座等。创意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人活动,而是增加学生交流、协作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纠正部分学生的自主、固执、孤独、封闭等不良心态,融合心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为实现同一个创意实践目标而努力,充分展现自身的发光点来取长补短,从而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合作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美育启心:加深文化理解,以美培元
中国是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有非常多的艺术瑰宝,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传统艺术形式,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各具特色,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美育的资源,如欣赏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让学生们知道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这幅作品时年仅18岁,了解唐代、宋代的“青绿山水”,了解《千里江山图》的特点是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这些鲜艳的绿色、蓝色等色彩是900多年前古人用矿石历经十几道工序研制而成,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而不褪色,该画运用概括的艺术手法,展现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在亭台楼阁、茅庵草舍中穿插生动的人物、动物形象,一形一态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画面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春山泼墨黛青淋漓”告诉学生们有机会一定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看看《千里江山图》,感受这经久不衰的丹青色彩及“咫尺千里”的艺术魅力。美育可从了解民俗文化入手,学习制作一幅剪纸,镂空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甚至皮革等,可以是单色、套色、花色,其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等特点。剪纸是托物寄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利用剪刀和刻刀,借用典型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进行刻画,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样直观生动的美育活动中,学生们能获得感觉和知觉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学生,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美育与心育的融合,使学生们认识到真、善、美,以美启善、以美储善、以美培元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每一门学科都有独特解析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美育和心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纯粹的学科,它与各个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育和心育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意识,了解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创意实践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坚持以美润心,可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觉、知觉功能,推动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