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心理成长的智慧
作者: 曹静雅 朱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心育资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堂,既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深厚的价值根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
翻阅大量参考文献发现,大多学者从宏观角度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从微观心理课堂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本文结合课例“‘轼’应挫折——高中生挫折教育”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〇 挖掘文化资源,打破学科壁垒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明确突出“跨学科主题教学”新形式,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新要求。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从多学科中挖掘符合学生认知的心育资源,与美术、语文、音乐、生物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搜集教学素材。例如,八年级“坦然休闲”选择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百子欢歌图》引入主题“休闲”;“唤醒五感,水润心灵”一课中教师采用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水图》卷引导学生用版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将美育与心育深度融合;“‘我’的变形记”选择了小学语文经典童话故事《丑小鸭》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提高自信心;高中挫折教育课“‘轼’应挫折”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诗词作为本节课的文化情境主线,结合“3I”理论从“我是(I am)”“我有(I have)”“我能(I can)”角度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资源,重构自己的挫折图鉴,学会积极应对挫折。
〇 筛选文化资源,贴近身心特点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关于“进多少”的问题,强调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因此,教师在对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促使文化载体形式符合学生的兴趣,文化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注重资源的趣味性与教育性。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直观的童话故事、充满童趣的儿童歌谣等传统文化资源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对于中学生来说,随着认知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升,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在问题引导下逐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心育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面对挫折的深厚智慧,它能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支撑。“‘轼’应挫折”一课最终选择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诗词作为本节课的文化情境主线原因有以下2个:一是,有关学者对2016年以来全国50余份高考语文试卷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中,苏轼的作品出现了19次。因此,关于苏轼的生平经历、人物形象、经典诗词及时代背景高中生较为熟悉,符合其认知水平。二是,纵观历史长河,苏轼的人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面对失意的人生现状,他虽偶发抱怨失意之语,但更多时候潇洒不羁、豪迈洒脱,诗词里表达的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每位读者。高中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与父母沟通不畅、自我认同与自卑等问题往往不知所措,经常会有挫败感与自我否定。苏轼的生平经历及诗词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也更易从苏轼身上汲取乐观向上的力量,内化于心。因此,文化素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
〇 整合文化资源,紧扣教学目标
在查阅文献和实践探索中发现,为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融合,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穿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取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与心理需求脱节,缺乏系统、有层次的教学逻辑,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还打乱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因此,教师在筛选文化素材后,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文化素材进行梳理和整合,注意教学每个环节呈现的文化资源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形成文化情境链,并随着教学推进和教学需要逐步呈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发挥心育功能。
“‘轼’应挫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觉察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及其影响,学会运用“3I”理论提升自我耐挫能力,正确应对挫折。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教师选择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首词只能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待挫折,无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推翻第一版本的教学设计,依据本节课教学目标重新整合素材,最终选择苏轼的生平经历作为本节课的主情境线。在团体转换阶段,将苏轼人生中遭遇的挫折用黑色墨水在白纸上进行描绘,帮助学生觉察自身成长中的挫折;在团体工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苏轼的了解,结合“3I”理论分析苏轼应对挫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画出自己的挫折复原力图重构挫折图鉴;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诵苏轼的词《定风波》,再次感悟苏轼在挫折面前那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〇 融入文化资源,领悟文化魅力
心理健康课的热身阶段是心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现在的心理课堂,常见一些经典心理游戏被反复改编使用,如“雨点变奏曲”“抓与逃”“人生三部曲”等,即使根据主题更换了游戏名称,游戏规则基本不变,同一个游戏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主题心理课堂重复玩,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民间传统游戏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种类繁多,趣味性强,如投壶、灯谜、飞花令等。这些游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智力、心理和社交互动的关注与探索。因此,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心理课堂,既可以体验积极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轼’应挫折”一课的团体暖身活动,教师引用传统游戏“投壶”。“投壶”游戏是中国古代一种由射箭演变而来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仅需要参与者在游戏中对力度的精细把握,还需要参与者具有安静从容、不急不躁的心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介绍了“投壶”游戏中的传统礼仪,要求学生在游戏开始前,互相鞠躬以示礼让和尊重,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〇 善用文化资源,彰显学科特色
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对所选的传统文化内容本身缺乏深入学习与了解,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等现象,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主线情境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相反,有的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带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甚至比学科教师还要细致、有深度,教学活动和时间安排本末倒置,失去心理课的本色,模糊了学科界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互动中巧用心理辅导技术,注重心理课的主体性、活动性与体验性,让传统文化为心理课堂铺垫底色,而不是喧宾夺主。
1.活动设计体验性强
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平衡主次,要让文化资源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装饰课堂,在实践中确保对文化资源有准确、深入且符合时代精神的理解,不片面曲解、过度解读和生搬硬套,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品质,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文化魅力。
“‘轼’应挫折”一课中,教师将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巧妙结合,寻找两者契合点并设计活动。在“我的挫折图鉴”环节中,教师将一张白纸固定在黑板上,把苏轼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化作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黑点,用墨水一步步点在白纸上,让学生体会每一个黑点给他们带来的感受,直到他们觉得这些黑点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将手放下。此时,将人生比喻成一张白纸,将挫折用黑色形状意象化。在“探寻挫折复原力”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享的苏轼应对挫折的资源与方法,如亲友的支持、诗词的赋能、美食的疗愈等打印成图片贴在原有的黑色的图案上,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抗逆力的“3I”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每次在挫折面前,你做出了哪些努力?谁帮你克服了困难?”带着这些思考,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重新对原来的挫折图鉴进行再加工。原来一幅幅充满黑点的纸张,在学生自我探索中变成内容丰富、充满力量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师生对话互动性佳
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最好从团体中了解,要改变自己,最好从团体中改善,要实现自我,最好从团体中实现。一节课的“高光时刻”不在于精彩的表演,也不在于热闹的课堂氛围,而在于教师为学生营造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流动,让团体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位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将倾听、共情、重述、情感反映等心理辅导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引导学生从真诚、帮助的反馈中获得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原本认为随着黑色面积变多,放下手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现象直接导入本课主题“挫折”。然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超出教师的预料,直到教师画出最后一笔,仍有很多学生没有放下手。此时,教师明显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最后一笔的面积比之前的涂抹都要粗和重。然而,教师重新调整了对话和问题,带着好奇邀请学生去分享。
教师:老师看到此时此刻你的手仍高高举着,我很好奇,对于眼前这张满是黑色墨水的白纸,你有哪些想法和感受?
学生:我觉得挺有艺术感的,充满想象力。黑白配是绝配,我不认为黑点的出现会让这张纸变脏了。相反,黑点的出现让这张白纸变得更真实了。
教师:你认为这些黑点的出现让白纸不再单调。
学生:对的,再说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呢,我感觉眼前这张纸上的黑点不算什么,我经历的挫折要比这些黑点还多。
教师:你思考问题很深刻,谢谢你的分享。确实,正如这位同学所说,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制作属于自己的挫折图鉴吧。
教师并没有直接忽略意料之外的答案,而是专注课堂生成,专注师生、生生互动。教师紧跟学生表达的节奏,用心感受课堂的“当下”,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肯定学生的思考,给予共情,放弃原来备课时的过渡语,顺着学生的答案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主体活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产生的相互影响力来实现教学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的探索需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反思与改进。在接下来的探索中,仍须对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如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如何做到齐头并进、如何避免传统文化形式与素材的选取过度娱乐化,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资源融入心理课堂教学的评估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