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心田的耕读课:在田园中培育自信与希望

作者: 王江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探索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势在必行。耕读教育作为一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深钻细研,厘清耕读内涵与价值

何谓“耕读”?“耕读”二字取自“晴耕雨读”“耕读传家”。耕,原指种田,泛指实践;读,原指读书,泛指求学。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强调的是耕以养身,读以明道。耕读结合,既是传统教育智慧的凝练,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创新方向。耕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润心等综合性育人功能。

小学耕读教育课程群的构建,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劳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辛勤的“耕”之余能收获“读”之乐,在快乐的“读”之余感受“耕”之辛。这种“亦耕亦读”、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

紧扣主题,构建耕读课程体系

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增长劳动知识与提高技能,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特色课程群的构建,点燃了学生们的劳动热情,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并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持续化、常态化推进。例如,在设计中年级水果课程时,我校为中年级选择的水果是空中西瓜,用网兜套起来吊在空中生长,西瓜虽然不大,但十分特别,学生们对这种西瓜种植与管理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耕读活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养成了细心、耐心、吃苦耐劳、合作探究的优秀品质。

我校把耕读教育课程分为耕读能力、耕读文学、耕读艺体、耕读节日课程群四大类别。耕读教育课程涵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及劳动精神等方面。这些课程群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农村生活和文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张力与空间的课程群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实践、反复学习,让学生真正充满兴趣,带着问题满怀欣喜地去实践、去探索。

耕读节日课程群是耕读教育课程群中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部分,它和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我校从中选择4个关键的节气将其设立特色节日。通过举办节日活动,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内心和谐与增强满足感。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探索路径,助力课程实施

1.融合课程内容

通过劳动实践体验、自然观察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耕读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并结合耕作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例如,阅读农耕文化相关的书籍、绘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业知识;举办农耕主题的故事会、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将耕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例如,与语文学科结合,让学生们撰写劳动日记、农事诗歌;与数学学科结合,让学生计算农田面积、亩产量等;与科学学科结合,让学生们探索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与美术、音乐学科结合,让学生们绘画农田里的景象,制作麦秆画,用歌声赞颂农作物的丰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耕读课程的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2.创设实践情境

创设实践情境是将劳动任务与具体情境相结合,使其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劳动课中,我校举办“黄桃罐头的制作”“葡萄酒的酿造”等情境化的活动。学生们在黄桃罐头制作过程中能体会到同伴互助和劳动制作的快乐,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因其对葡萄如何转变成酒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与同伴共同查阅资料,探讨方法。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劳动课程不再枯燥,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管理情绪和释放压力。

3.加强团队培训

要想让耕读课程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师资培训,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确保耕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效实施。我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耕读课程相关的培训,提升他们对耕读课程理念和实施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耕读课程的实施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4.树立优秀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优秀典型能让学生们心有目标,充满积极向上的动力。那么优秀典型的标准怎么确定呢?首先,要考虑优秀典型应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优秀典型在农耕实践中,应表现出积极的劳动态度,始终保持对农事活动的热情,无论耕种、除草还是收获,都能认真对待。其次,优秀典型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他们尊重长辈、团结同学,在农耕实践和社区活动中表现谦逊、礼貌的态度。优秀典型树立之后,要经常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分享优秀耕读故事和经验,通过分享,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积极向上。

5.建立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我校构建了耕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重视科学评价环节,力求做到在保护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同时,还充分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在开展劳动教育时, 及时进行劳动教育成果的总结与评价,既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又要对学生劳动实践参与情况和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且构建完整的激励机制, 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劳动档案袋, 将学生每次的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记录在档案袋,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打开档案袋查看自己的前后变化,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发挥相互激励的作用。每学期我校积极开展总评活动,从而评出班级和校级的“劳动小模范”“劳动之星”。这样阶段性评比和总结性评比的方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心情更加愉悦,生活更加充实,内心更加自信。

耕读课程作为一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让学生们亲身参与耕作实践和学习活动的方式,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校期待耕读课程能够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们的快乐成长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小学耕读教育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B-b/2023/03/3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