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助力小学生

作者: 邢凯花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新课程标准持续推进,教育目标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的同时,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聊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心理教育。

关注学生心理,开启学习动力之门

小学数学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要具备平和心态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初始阶段应适当洞察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以此为基础制订高质量的教学流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留意学生的面部表情,能大致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发现学生皱着眉头,可能是遇到了难题;眼神游离,或许是注意力不集中。知道了这些,教师就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多花心思,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也会大大提高。有的学生总是掌握不好数学运算,老师可以单独给他辅导,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当学生做对一道题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去学习。对于敢于分享解题思路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提供引导性反馈,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见解,以此促进其思维的深化与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契合学生兴趣的小型游戏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参与热情。比如,在教授循环结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学习,让几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成为每组的“小导师”,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导师”可以向同组同学讲解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还能够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循环场景,如红绿灯的交替闪烁、四季的更替等,来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学生们对循环结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鼓励学生展现自我,收获自信与成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材料既全面又系统,同时还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数学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增强认知能力。比如,在学习图形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一句简单的“你做得真棒”“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求知欲。当学生有了自信,就更愿意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温暖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相处的时间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发展都非常重要。

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心的环境。有实证分析表明,当学生心情愉悦时,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出来,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更好发挥。相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曾经,有学生因和数学老师关系不融洽,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每次上课他都提不起精神。后来换了新的数学老师,新数学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主动找其聊天。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后,便会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创造机会与他互动,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渐渐地,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老师的关心,对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成绩有所提高。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紧密相关。所以,数学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用鼓励和温暖的微笑去影响学生,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以《除法与余数》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扑克牌做游戏,让学生拿着一定数量的扑克牌分组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除法和余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帮他们克服自卑感和学习恐惧;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挖掘他们的潜力。

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游戏元素,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有效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水平往往呈现出多样性,这一现象受家庭背景、父母教育方式,以及自身学习态度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将学生区分为不同层次。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较自信,甚至有优越感;中等水平的学生,心理状态相对稳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大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教育环境中,如果还像传统教育那样在班级内部进行成绩的相互比较,或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负面评价,这种行为模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进而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班级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自信满满,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各种数学活动;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能因为害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举手,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差距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越来越大。为预防学生心理失衡,教师应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旨在调适师生互动模式,识别并补救学生的学习缺陷,同时放大其优势潜能,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制订个性化教学策略,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以促进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协作与相互支持。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先阐述基础理论,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特性,以及面积计算的公式;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复述这些理论知识,以确保其理解并能应用这些知识;随后,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分组合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总结该几何形状的规律与特性,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深化理解与应用能力。最终,教师指导学生基于教科书内容进行学习,通过逻辑推理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法则,并做相应的数学运算。为满足学生的深度需求,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在几何属性上的转换关系,特别是着重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度与长方形宽度之间的等效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特性与其几何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轴对称图形”教学模块为例,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应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即为学生提供分层次的练习任务,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难度的题目。初级作业是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下来;中级作业是让学生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对称轴数量;高级作业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计算它的面积或周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相应的作业,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种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效促进了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在课堂实践中,中等生在参与辅导学困生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向优等生求教,这一过程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优等生在参与同伴辅导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总结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展现一种平和、包容的学习态度,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优化评估机制。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希望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认知、情感、行动:指向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心理综合干预研究”(项目编号:C/2024/03/20) 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