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之旅
作者: 纪晓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出自中国历史学名著《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的个子很高,形貌昳丽,他的好友徐公有出了名的美貌,于是邹忌对自身的容貌产生了怀疑,他便问出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可见古人也有容貌追求,与现在的我们一样,皆有一颗爱美之心。
如今,网络平台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众多俊男靓女的照片和视频,仿佛“帅哥美女无处不在”,这不禁让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容貌。我们往往难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其中“胖”和“丑”成为这场“容貌焦虑”中的不变话题。
然而,如何定义“胖”?如何定义“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超重与肥胖的标准,即身体质量指数在24—28千克/平方米时为超重,身体质量指数达到或超过28千克/平方米就是肥胖。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身体质量指数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笔者有一个朋友,她的身高为165厘米,体重仅有45千克,可她总称自己“胖”,尽管她的身体质量指数仅为16.5千克/平方米,已经属于体重过轻的范畴。由此可见,在定义“胖”的时候,有人考虑健康因素,有人则可能单纯追求苗条的身材。在评判“丑”时亦是如此,常常有人将自己对容貌的微小不满放大,进而归结为“丑”。实际上,世界上没有毫无缺点的人,以受到众多艺术家夸赞的《断臂的维纳斯》为例,这一作品里的“维纳斯”也缺少双臂。我们何必自寻烦恼,将自己硬套进“美即白和瘦”的刻板公式里呢?
既然没有标准化定义,那我们对“胖”和“丑”的印象又从何而来?
作为容貌焦虑的具象化,“胖”“丑”并非无端兴起,而是搭乘了“颜值经济”的顺风车,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通过网络的力量,飘散至每个人的心上,为“美”增添了无形的重量。所谓“颜值即正义”,这既是一句戏言,也反映了现实的一种态度。人们愿意为外观吸引人的商品掏出钱包,用精美的礼盒装饰礼物以彰显身份。对颜值的追求,首先体现在商品上,而后扩展至人本身。“颜值经济”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商品种类繁多,旨在一眼捕获消费者的心。在聚光灯下,各色人物也争相吸引他人的目光。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镜头捕捉到的形象往往是:白皙,因为“一白遮百丑”,白色能让画面显得更加洁净;瘦削,以抵抗镜头可能带来的变形。当“白、瘦”被贴上“形象佳”的标签并被广泛传播时,它们的反义词自然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对象。因此,“胖”与“丑”看似无根之木,实则根深蒂固。
既然真正的美无关外表,那我们应如何追求真正的美?
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些我们热爱并真心认可的事物,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一旦明确了这一答案,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对于身体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持科学的运动来塑造;对于精神之美,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来丰富;对于生活之美,我们需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寻。如果我们对美的概念依旧模糊,那么不妨向长辈或老师请教,听听他们的见解,让他们引导我们发现真正的美。
也许此时我们还纠结于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可终有一天,我们会领悟到《断臂的维纳斯》所蕴含的深意——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