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当妈妈
作者: 马芸熙
指导老师:李学志
去年五月,我和妈妈去博物馆参加活动,迎面而来一张笑吟吟的脸,来人介绍自己是一名编辑——莎莎老师。莎莎老师和妈妈握着手摇了半天,可妈妈怎么也想不起来和她在哪里有过交集。“我们在哪里见过呢?”妈妈笑着打趣,“在梦里吗?哈哈!”后来,妈妈一边和莎莎老师挥手道别,一边回想自己到底在哪里见过她。过了三天,妈妈才想起来曾经在朗园和这位莎莎老师畅聊半晌。
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结果到包间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不认识,于是她和大家重新认识了一遍。等认识完,她刚落座,真同学的电话打来了:“我们都到了,你去哪里了?”原来,妈妈走错包间了。
这样的事情,最近常发生,我感觉妈妈的反应变得越来越慢。
我问她一个英文单词——“awe”,就三个字母,她看着想了半天才告诉我中文释义,然后低头继续做自己的事。要是以前,她不仅会立刻告诉我中文释义,还会趁机给我讲讲单词的来源,以及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等,如果时间充足,她还会翻开一篇文章给我做延伸阅读。可是这样的情景,早已不再出现,因为她没有以前旺盛的精力,记忆力下降让她很烦恼。
然而,“蓝虾事件”让她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事情是这样的,前年家里养了几只小动物,有乌龟、鱼、蜗牛、豚鼠、螃蟹等,最重要的是有一只蓝虾。这只宠物虾通体蓝色,全身被硬壳包裹着。它长着两个大钳子,右边的钳子比左边的钳子大很多,样子很威猛,看上去很有生命力!
这只蓝虾独住在一个长方形、透明的容器里,它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常常会从原本的住所跑出来。于是,我给它换了一个更大的圆形住所,这个透明的容器被命名为“虾墅”。为了衬托虾的蓝色,我还在透明的“虾墅”底下垫了一个白色大托盘。
这只蓝虾几乎什么都吃。妈妈做饭时,丢一小片牛肉,它吃;削下来的黄瓜皮,它吃;我养的斗鱼死了,丢给它,它吃;面包、葡萄、西瓜等,它都吃…… 我最喜欢看它吃东西的样子了。它侧着身子,半沉半浮,用爪子拨动食物。食物一旦进了“虾墅”中,它便迅速钳住食物,然后从容不迫地一下一下往嘴里送,优雅用餐的样子让人百看不厌。
蓝虾的身上会积些苔泥或污垢,妈妈就用小刷子仔细刷洗虾壳。第一次刷时,它并不老实,两个钳子拼命挥舞。后来就习惯了,大概也觉得被刷洗一下很舒服。然而,爸爸只要把手放在“虾墅”边沿,它就举起右钳企图夹他的手指,仿佛它认人,区别对待照顾它的人。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刚把书包放下,就听爸爸在“虾墅”旁边喊话。“怎么又买了一只虾?养不好就不要再买了呀!就算之前那只死了,好歹也得把死虾扔进垃圾桶,就这么死的、活的都放在一起。”他一直对我把虾当作宠物这件事情颇有微词。
听到爸爸生气的声音,我和妈妈互相看了一眼,迅速跑到“虾墅”,发现水里真的有一只崭新的虾,它的颜色是那种清澈的蓝,有点透明,像是刚下过雨的天空。再一看垃圾桶,里面确实有只“死虾”。
我欣喜地欣赏着崭新的蓝虾,妈妈却愣住了,默默地坐在沙发上,一句话也不说,看起来很难过。她陷入深深的沮丧和恐惧之中,一直努力地回想:“啊?我又买了只虾吗?在哪里买的呢?哪天买的呢?”可是迟迟没有得到答案。
虽然后来破案了,不是妈妈新买的虾,而是蓝虾自己蜕壳了。然而,记忆力不断下降和越来越多的事情被遗忘,让依靠脑力工作的妈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她戏称自己已经进入老年,眼睛开始昏花,发际线后移,常常感到腰酸背痛,代谢功能下降,各种健康指标超标,令人不安,但还没到不可忍受的地步。可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和概念,已经到了嘴边,她却说不出来;她和人说话,前面开了个头,后面就忘记自己要说的主要内容,无法继续话题;她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到书架旁,却忘了自己要找哪本书;“我到这个屋里要做什么?”她走进屋里想不起自己要做的事,为了回忆重新走了一遍来时的路径……
“虽然无力抵抗衰老,但也要有抵抗的愿望。”“蓝虾事件”让妈妈开始了对抗遗忘的行动,她开始用一些手机应用程序,有空就看单词和诗词,眼睛不舒服就听,有的内容听了好几遍。
某一天,她临时有事着急出门,将一堆书摊在桌面上,我帮忙收拾整理,发现她最近正在看《悠悠岁月》《漫长的告别》《亲爱的女儿》《暮色将至》《最好的告别》……竟是这类书,我想她是要直面日渐衰老的事实吧。
可是当我看到《我走之后》这本书时,血液猛地一下冲上了头顶,我跌坐在椅子上,泪水如雨下,划过脸颊,狠狠地砸向地面。我的胸膛急速起伏,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不清,自己仿佛在迷雾中目睹了一场挥手告别的场景。
这一刻,不,是时时刻刻,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祈祷世界上有不老泉,希望妈妈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也要随时做好准备,给妈妈当妈妈!
点评
女儿细致地记录着妈妈的日常琐事,细心地看到妈妈的衰老,真挚地表达对妈妈的爱。记忆力衰退是生命变化的必经过程,女儿的句句感悟中都流露出对妈妈的关注和自己内心的成长,既有担忧的酸楚,又有迎接挑战的乐观,时刻准备着给妈妈当妈妈,续写生命的轮回,时刻准备着用爱发光。
点评人:张 申 徐州市汉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