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智慧

作者: 叶巧珍

心平气和的智慧0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想心平气和地与父母交流时,看到父母“焦虑”的面孔,听着他们的“碎碎念”,你的内心不禁波澜再起,又一次无法自控地爆发了情绪。

就这样,你和父母的关系又一次降到“冰点”。

你会不解,不明白你和父母这是怎么了;你会埋怨,父母为什么总是“自以为是”;你会厌烦,甚至想逃离他们的“聒噪”与“无微不至”;或许你会内疚,自责为什么总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殊不知,游走于“明知道”与“不由得”之间,你已经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情绪内耗”:你委屈、痛苦、矛盾、懊悔……

然而,你下次还是会“重蹈覆辙”。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那么,你应该如何打破关系的壁垒,把控好自己的情绪,与父母心平气和地交流呢?

你可以采取“延迟”策略。凡事,先缓一缓。军事上,不都讲究缓兵之计吗?正处于青春期的你受到激素的影响,容易被情绪牵着走,从而失去理智。这里,你要牢记“缓”的三部曲。

“缓”的第一步,就是深呼吸,将“火”压一压。当你吸入清新的空气时,当小鸟的啼鸣声在你的耳边回荡时,当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耳畔时,你的注意力将被美好的事物吸引,你的神智也逐步清醒。

“缓”的第二步,就是不着急作判断。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深思熟虑之后,人会倾向于理性地看待问题。“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急火攻心”“急功近利”“病急乱投医”等成语都警醒与告诫你,“急”会乱了方寸,甚至酿成大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你,实践与积累的重要性。耐下心来,你会发现,你已远离了急躁,能够平静地面对眼前的状况。

“缓”的第三步,即包容,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求同存异。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分歧,你的着眼点应在于“同”。殊途可以同归,只要你和父母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你们就是无比坚定的“战友”“联盟”。例如,关于周末的安排,父母总希望你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多学习,总提醒你及时弄明白之前没掌握的问题,而你可能想先放松,给自己蓄能。于是,你们的分歧产生了。你也许会想:我都这么大了,能不知道怎么安排吗?整天就是学习,父母有没有真正关心过我的感受?虽然你越想越生气,但是此时正是你展现包容之心的时刻。无论选择先休息还是先学习,共同的目的是更深入地掌握知识。你不仅可以和父母协商,还可以请教成绩好的同学,学习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助外力,方能形成合力,你能够实现更高的目标。

“缓一缓”,要学会“跳”出来。“跳”出来,即先脱离事件本身,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高的位置,“高屋建瓴”。一旦你与父母产生情绪对抗,你们解决的就不是当下的问题。你们冲突的实质会被“负面情绪”取代,那些衍生出的矛盾会让你们双方苦恼不已。只有“跳”出来,你才能不被情绪所困,冷静从容地分析问题。一个人的心静了,气和了,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大脑才能飞速运转,思维活跃,生出智慧。“心静则百慧生”,不无道理。

“跳”出来,意味着懂得换位思考。尝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你会渐渐地理解他们。你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例如,父母管控手机的使用,以你的视角,你看到的是不信任,是束缚,所以你会愤怒;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看到的是诱惑和依赖。不可否认,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所以适度使用才是值得提倡的。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家长监督,目的都是发挥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你要做的,应该是与父母一起努力,做到放松却不放纵。

“跳”出的是气量,更是格局。

你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就是你要记得他人对自己的好,并且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你可能将陌生人或朋友的一点帮助铭记于心,却常常忽略了父母的默默付出。任何关系都需要用心维护。你在潜意识里认为你和父母的关系坚不可摧,他们理所应当为你做些什么,或者他们本不该那样做。于是,你会选择性回避他们的优点,无限放大他们的缺点。然而,你也许忘了,他们的心也会受伤。

《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你应该多想想父母为你的付出,多去感恩他们。其实,父母也需要你的“滋养”。当你对他们说“谢谢”时,你会看到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当你真诚地赞美他们时,你会感觉他们瞬间年轻了;当你和父母说一声“辛苦了”,并且主动帮忙时,你的心情也一定很美妙……及时表达,相互温暖和支持,你会和父母变得更亲密。

尼采说:“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常怀感恩之心,你的心会变得柔软起来,情感会变得细腻起来。长此以往,你的心态会变得平稳,心平了,气就和了。当你心平气和地与父母交流时,你收获的不仅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是美妙的亲子时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