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心中的勇敢
作者: 马学果● 问题提出
两个月前,一名妈妈(张女士)带着一年级的儿子(小凯)主动找到我寻求心理辅导。和妈妈一起进门时,小凯不自觉地靠近妈妈,他看上去有几分拘谨和不安。经妈妈提醒后,小凯略带羞怯地向我问好,声音虽有些低,却不失礼貌。此时,一旁的妈妈显得有些心急,她下意识地用手轻推着小凯,提醒他“声音大一点儿”。妈妈的话音未落,小凯刚抬起的头又迅速收了回去,身体也不自觉地向外移,想要和妈妈保持更舒服的距离。
为更深入地了解小凯的情况,我安排他在隔壁的房间画画(画画是小凯的兴趣),我先和妈妈进行了交流。根据张女士的叙述,小凯是长子,家里还有一个小他2岁的妹妹正在上幼儿园;小凯平时不够大胆,跟人打招呼不太主动,和人交流不够自然大方,平时不太敢单独出门。张女士希望儿子能更加自信大胆,能更勇敢地去尝试、体验,如能更主动地和人打招呼,更自然地和人交流,更勇敢地出门,敢于独自去楼下或附近公园等。张女士还表示,她购买了很多家庭教育书籍,一直坚持在网络平台学习家庭教育方法,还加入了一些家庭教育社群等。从和张女士的交流中,我能明显感受出她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感受到了她的期待和焦虑。
随后,我与小凯也进行了交流。我先是通过“爱与欣赏”活动破冰,缓解小凯的紧张情绪。通过和小凯的交流,我了解到他确实存在“不敢”“有点怕”的情况,譬如妈女士所讲的“不太主动打招呼”“交流不太自然”“不太敢出门”等情况。小凯还提到,当和妈妈在一起时,他会不自觉地感到紧张,因为担心表现不好被妈妈批评;觉得妈妈有时候太过于唠叨,所以有时候会嫌妈妈烦,不太愿意张口;小凯也表达出自己能感受到妈妈的用心付出,不过与和妈妈相处相比,他和爸爸相处时更放松、更舒服,因为爸爸会给自己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 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张女士和小凯的叙述,我发现两人的主要困扰基本一致,突出表现在“我不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小凯现在6周岁,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看法,特别渴望得到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肯定,加上小凯上进心强、自我要求高、有些敏感,所以他对身边人尤其是妈妈的评价更加敏感。
第二,小凯正处于从学龄前向学龄期过渡,家长和学校对小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第三,家长虽然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但是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对孩子的行为指导或训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也就是说,小凯正处于从学龄前到学龄期的过渡期,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小凯的行为会有明显的改善。
● 制定辅导目标
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小凯的行为,我分别对张女士和小凯制定了辅导目标。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在认知上,引导张女士认识到小凯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阶段性,多数同龄人都可能遇到,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方法指导,问题会逐渐消退;认识到适度的焦虑或紧张会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但过度的焦虑或紧张非但不能引发更多的积极行为,还会带来心理负担,影响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认识到小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也感恩自己的行为,适度的放手不仅可以让自己更轻松,也能够让孩子更自主、更独立,更有助于孩子的潜能发挥。在情绪上,帮助张女士缓解焦虑的情绪。在行为上,协助张女士一起探索改善孩子行为的有效方法。
针对小凯的情况,我主要制定了以下目标:在认知上,引导小凯认识到也许妈妈的教育方式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妈妈的出发点是爱;认识到自己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调整,而且能够调整;认识到适当的调整和训练,将有助于改进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在情绪上,帮助缓解小凯的紧张、胆怯、害怕等情绪。在行为上,对小凯进行指导或训练,让他变得更勇敢、更自信、更有能力。
● 具体辅导过程
具体的心理辅导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信息搜集和问题评估、方案制定与实施、效果巩固和总结,共6次辅导。
(一)信息搜集和问题评估阶段
在这个阶段,重在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更客观全面地搜集信息。我主要运用倾听、鼓励、共情、爱与欣赏等技术,降低小凯的心理防御,引导他在放松的情绪下诉说困扰,进而对他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并明确了困扰小凯和妈妈的主要问题是“我不敢”,具体表现在打招呼不主动、交流不太自信、不太敢出门等。同时,妈妈的期待也让小凯感受到了压力。
(二)方案制定与实施阶段
考虑到小凯的爸爸妈妈对家庭有一定的学习和思考,在方案制定阶段,我请小凯的爸爸妈妈先自行制定行为改善方案,在此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再和爸爸妈妈进一步沟通交流,最终才确定了辅导方案。具体包括“积极认知”和“行为训练”两个环节,共3次辅导。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小凯和爸爸妈妈全程参与。
在方案正式实施前,我先通过“自我评估”练习分别让小凯和爸爸妈妈对“我不敢”的程度进行了评估,以此作为后续方案的实施和效果评估的基线水平。
在积极认知环节,我主要采用“理想自己”“一分钟拍手”等练习,重在引导小凯想象理想的自我形象,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自己的无限潜能,进而引导小凯看到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行为。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小凯一家三口做了“你说我画”的练习,重在强化小凯及爸爸妈妈的团队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个人的进步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支持;爸爸妈妈的支持和智慧是助力,可以让自己进步得更快。这次辅导后,我给小凯布置了家庭作业:列出“我不敢”清单,并请家长组织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家庭成员围绕“我不敢”上的清单内容,一起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勇敢。
在行为训练环节,心理咨询师先和小凯的爸爸妈妈对“我不敢”清单上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从中选出一个小凯和爸爸妈妈迫切想改善,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有可能完成的任务——独自出门给阿姨送东西再原路返回。之所以说有挑战,是因为小凯平时很少独自下楼,这次任务要小凯独自完成,全程步行30分钟,而且路上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之所以说有可能完成,是因为小凯认识去阿姨家的路线,也已经具备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选择了一个行人流量比较少的阶段,加上小凯平时做事稳重、专注,家长和心理咨询师都相对比较放心。因此,对小凯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完成的挑战。如果完成,这次练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凯的自信心。
为了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我制定了完备的实施细则,并对小凯一家三口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指导,具体包括交通安全防护、全家人的心理建设和亲友团的支持3个方面。在交通安全方面,会提醒小凯要靠右边走,过路口要等绿灯,可以跟着身边的长者一起安全过马路,要专注目标,若遇到陌生人搭讪时“只微笑,不作答”等。在心理建设方面,给孩子赋能,让孩子放下顾虑,满怀信心,轻装上阵,如反复告诉孩子“沿路都有监控和摄像头,警察叔叔能够看到你在路上的情况”“公安局里有妈妈和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如果路上有特殊情况,警察叔叔会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和老师,也会及时有人来保护你,所以不要担心”等。在这次训练中,心理咨询师会全程跟随和关注小凯的情况,并在必要时和小凯的妈妈保持联系。同时,我也给妈妈布置了任务:观察小凯取回东西安全到家进门那一刻的表情和行为。同时,不管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小凯进门时,爸爸妈妈都要努力做到“五个一”:“一个惊喜”——对孩子不可思议的表现表现出大大的惊喜;“一个肯定”——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肯定,比如伸出大拇指表扬,并兴奋地说出“你太棒了”;“一个拥抱”——给孩子一个有支持力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惊喜和肯定;“画一幅画”——请小凯画一幅画,把这次经历记录下来;“一次庆祝”——可以通过家人聚餐等方式来庆祝孩子的里程碑事件。
经过前期的悉心准备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事实上,小凯刚到家不久,我就接到了张女士的电话,她特别激动地说:“孩子走进家门的那一刻,双手叉腰,特别神气,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自信和满满的能量!”她还不断地向我表示感谢。通过电话,我感受到了张女士和家人们的喜悦和激动,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三)效果巩固与总结阶段
在这个辅导阶段,重在强化小凯的成功体验,巩固小凯的积极行为,主要分“效果巩固”和“总结”两次辅导进行。
在“效果巩固”辅导时,我以“分享画”的形式请小凯分享这次经历,诉说自己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成功经验,同时指导小凯给画命名,并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在这个环节,我在肯定小凯进步和突破给予的基础上,重点向小凯强调这是他的里程碑事件,是他的“高光时刻”,多次请他描述并想象“高光时刻”的积极体验。在和张女士的沟通中,我们对这次练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进行了重点复盘。
为了强化小凯的成功体验和勇敢行为,我策划了小凯的第二次任务——独自去家附近的公园并安全回家。和上次一样,出发前要对孩子做好心理建设,明确出行路线,并强调交通安全防护知识等,比如会提醒小凯,不同的路线,路况会有不同,不能过于担心,但也不能太大意。同时,要牢记任务和规则,因为规则是一样的。同样地,当小凯到家时,不管小凯今天的表现怎样,家长要做到“五个一”。相比上一次,小凯有了更大的进步。譬如,对目标更专注了,神情更自信淡定了,遇到路口等状况也能够更轻松地应对了。
在“总结”辅导时,我再次让小凯一家三口做了“自我评估”练习,并与方案正式实施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每个成员都有4—5分不同程度的提高。随后,我重点从“突破收获”“智慧锦囊”和“感恩祝福”3个环节依次展开,带领小凯一家三口再次感受将近2个月来家庭的巨大变化,同时,让他们明白了从“不可能”到“可能”、从“我不敢”到“我可以”的方法路径,并坚定小凯和家庭成员的“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为让小凯一家在辅导后也能更轻松地坚持和获得进步,我梳理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技巧,祝福他们在不断实践中遇见更优秀的自己,获得圆满的家庭。
● 辅导效果与反思
通过前后6次辅导,小凯及整个家庭都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小凯变得更自信、更大胆,更敢于尝试,在一次次“做”和“做到”中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变得越来越有能力。第二,小凯遇到困难时的心态和应对方式有明显改变,开始从“逃避”“退缩”向“解决问题”转变。第三,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妈妈的教育方式有明显改进,从“说多做少,命令为主”逐渐向“少说多做,注重引导”转变,从“要求多,评判多”逐渐向“示范多,鼓励多”转变。第四,小凯的整个家庭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开始的“相互指责、彼此内耗、聚焦问题”的消极家庭氛围,逐渐转变为“相互感恩,彼此鼓励,聚焦成长”的积极家庭氛围。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来访者一家有想要突破和改变的强烈意愿,同时对心理咨询师非常信任,双方一开始就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咨访关系。第二,无论是辅导目标的确立,还是整个心理辅导过程,心理咨询师都采用系统化思维,紧贴小凯和整个家庭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发掘家庭成员的优势,聚焦于整个家庭的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小凯个人的进步。第三,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调整、情感强化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整合性思维,坚持做到细化每一个环节,强化每一次积极体验,学会并巩固每一个积极行为,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引导小凯和家人从“知道”到“体验到”再到“做到”,进而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整合来达成辅导目标。第四,心理咨询师坚持全程化思维,无论是辅导前的准备,辅导中的引导,还是辅导后的作业布置,心理咨询师都紧紧围绕着辅导目标展开,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取得新的认知、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