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意别人的评价,可能是聚光灯效应
作者: 李艳艳
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面对老师提问时哑口无言,公开演讲时突然忘词,尝试新的发型时觉得周围人都看向自己……我们总是很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而无法克服心中的紧张感,总是担心聚光灯打向自己的那一刻。总是在意别人的想法和眼光,你是不是也很累?殊不知,这也许是聚光灯效应。
● 打向你的“聚光灯”
聚光灯效应,也称为焦点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的一种倾向。简单来说,聚光灯效应就是个体在公众场合或社交环境中,错误地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比实际上要多得多。
聚光灯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评估周围的环境,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的突出性和他人对自己的兴趣。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和过度紧张,从而影响其行为和表现。
聚光灯效应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会让我们过度估计事情的负面效应,让自己处于紧张和焦虑当中。
●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聚光灯效应
1.参加重要的活动时
例如,我们要当众演讲或表演,这个时候由于知道自己会被很多人注视,所以更容易出现聚光灯效应。
2.外表有重要变化时
例如,染了新头发、换了新衣服,这时我们因为变得更“凸显”,或者觉得有些变化是很“丢脸”的,所以也更容易出现聚光灯效应。
3.以自我中心时
过于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其实并没有人会像我们那样关注自己。
● 如何规避聚光灯效应
1.不必过于在意自己
在某个公共场合中出错,如聚会、演讲,也没必要把它太放在心上,可以问问同学、朋友,看看还有多少人记得你当年的糗事。另外,就算我们自己没办法忘记让自己出丑的事,也要知道,这些事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2.弱化缺点并放大优点
对那些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坦然面对。虽然事实无法被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在参加公共活动前,要把目的弄清楚,而且要尝试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紧张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别人肯定和我一样紧张。
3.调整呼吸节奏
如果我们太紧张,很有可能会出汗、心悸,此时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再配合转移注意力和自我催眠的方法,焦虑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最后,让我们放下那份以自我为中心的包袱,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别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分量。实际上,我们远非自己所认为的那般不可或缺。愿我们都能解开无形的枷锁,以无畏的姿态,勇敢地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