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心理修养的“四法”

作者: 杨静平

在今天这个高竞争、快节奏、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师面对个性纷呈、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群体时,需要情绪稳定、耐心细致、理性坚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们通过“定”“空”“变”“通”四法,可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增强心育的成效。

“定”,就是识别与转化情绪。在教育工作中,师生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如果教师能在自己或学生进入压力状态时,做好暂停、抚慰、沟通工作,那么双方都可以迅速平静下来。掌握了“定”法,教师会在压力来临时,多一分觉察并主动告知,而免伤及学生;当学生压力来临时,教师能多一份体谅与帮助,就可及时卸除不必要的担忧与恐慌。“定”法,强调的是让情绪疏通,在平静时处理问题。

“空”,就是觉察与升级思维。面对教育现场的很多问题,要警惕经验主义的武断,多问“还有什么可能性?也许不一定哦”,保持必要的警觉性,弹性解决问题,避免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匆忙下结论,导致学生遭受委屈。“空”法,强调的是放弃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如果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应重新定义问题,找出新解。

“变”,就是理解与尊重个性。气质类型、大五人格是两个认识个性的重要理论模型。九型人格、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是两个实用的人格测试量表。上述模型与量表对个性的测量可分成9个维度:①向内还是向外;②关注人还是事;③关注他人还是自己;④目标还是现状;⑤求变还是保守;⑥冒险还是谨慎;⑦感觉还是直觉;⑧计划还是随机;⑨速度还是质量。教师越是了解这些维度,越能理解与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变”法,强调的是面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

“通”,就是直面问题,创造成果。在教育工作中,面对学生沉迷手机、学习没有动力、抑郁无法正常学习等问题,可以转换思路,不仅仅是消灭问题,而是找出学生走出困境所需的素养。围绕这些素养,分阶段去培养。举个例子,学生沉迷手机,隐含的素养需求有:建立友谊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完成一定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有归属感,平衡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因此,遇到这类学生,不妨瞄准素养点,逐步协助孩子重建生活能力。“通”法,强调的是沿着问题一路找到根本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教师遇到事情或问题,请将“情绪”“思维”“个性”与“成果”4个词,在心里过一遍,处理问题时将会镇定从容,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