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敏感特质孩子小红厌学案例的督导
作者: 杨姣【案例回顾】
今天下午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曾经的学生小红目前就读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打来的。
这位书记在电话中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你之前的学生小红,你当她班主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她有问题?”
我稍做思索,想起了这个内向、懂事、文静,不爱说话,但笑容甜甜的,有酒窝,写了一手好字的女孩。我连忙问道:“小红发生什么事了吗?”
这位书记说:“刚上初一时,她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经常缺勤,不来上课。现在她有厌学情绪,无论我们如何劝说,她仍然拒绝到学校上课。”这位书记继续说:“小红的班主任发现她被同学孤立,没有朋友。劝她下学期退学到初一从头开始,她当时没有表态,这几天就明确告诉家里人,她不想上学了。”
我想起来小红小学时有一次曾因为作业没完成,不敢到学校,她妈妈和我联系后,我告诉她没完成不要紧,尽力了就好,老师不会批评她。小红第二天就来了,交作业时用怀疑的、胆怯的眼神看着我。我翻开一看,虽然没完成,但是写得特别工整,就顺手给她打了一个“优+”。当时她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那么纯真,令我难忘。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说不想来学校,我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担任她的班主任,一直到毕业,看着她越来越快乐、自信,上课也能偶尔举手了,下课会凑到我身边,伺机和我说一两句话。
于是我问这位书记,小红是否因为担心没完成作业被批评才不敢去学校呢?
这位书记说:“现在‘双减’了,我们初中的老师不可能因为作业而去区别对待学生的。”在书记的语气中,我听到警惕与抗拒。
这位书记说,小红的妈妈这学期曾试图给小红转学到一所普通的初中,但对方的校长很警觉,发现小红要从一所相对较好的初中转到普通初中,表示拒收。小红被拒收之后,更加不想上学了。
后来这位书记让我和小红家长先沟通,了解情况,再和小红沟通,弄清楚她不想到校的原因。
在整个通话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点点沉重起来,我似乎看到一群成年人,拿着放大镜,抓住小红身上他们认为是问题的一个“点”,开始挑刺;我好像看到小红伤痕累累,缩到自己认为安全的角落,退无可退,只能困兽犹斗的样子,我感到很心痛。
我只恨自己能力不足,不能防患于未然,只能像一个技巧生疏的救火队长,在火灾发生之时,徒有救火心,毫无头绪,不得章法。
【小红情况简介】
(一)现状
1.小红上初中后,体重在2个月内下降了10千克。
2.小红一想到要去上学,就会感到胸口憋闷、头疼、肚子疼,但是去医院从内至外、从头到脚做了全套检查,结果显示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医生诊断是心理问题。
3.小红曾一度拒绝妈妈亲吻、摸手。经吃药和心理治疗后,现在可以接受妈妈和她一起睡,接受妈妈抱她。
4.小红自述感觉活着无趣,看到窗户就想打开跳下去。身体难受,请假独自在家时,把头发揪落一地,手被自己掐烂流血,不由自主地颤抖。
5.小红告诉妈妈,她总感觉身体很热,想开窗户凉快,但看见窗户就想往下跳。告诉妈妈她曾割过两三次手腕,感觉身体憋闷得难受,割腕后看到血流出来不想止血,觉得流血很舒服。现在家长不敢让小红独自在家,小红请假时,会让外婆等亲人看着她。
6.小红有求生意识,多次要求妈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去精神病医院,自述喜欢女医生,抗拒男医生。
(二)家长根据小红平时话语分析原因
1.小红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
2.小红不愿意上现在的初中,因为这所初中里没有她认识的人,之前的小学同学都在另一所初中,尤其是小红最好的朋友和一位开朗的亲戚家姐姐也在那所初中就读。小红妈妈为了小红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小红就读这所相对较好的初中。
3.小红上初中后好不容易交了一个朋友,结果一个月后遇上疫情,在家上网课,等到再返校上课时,小红说她的朋友被其他人抢走了。小红感觉自己在班里就像空气,没有人在乎她。
4.小红妈妈说小红好强,写作业就要写得很工整、很好,不愿意不完成,但初中作业多,经常写到半夜也没法完成,但又不愿意放弃而被别人看不起。
5.小红在疫情期间上网课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和家人沟通。家人以为她是青春期叛逆,不敢干预。
6.小红在上网课期间玩游戏,和自己的弟弟妹妹视频,被妈妈指责贪玩,让她很委屈,大哭了一场。家里的外婆,也说她是家里的祸根,小红哭诉明明游戏是哥哥带着她玩的,为什么亲人只骂她是祸根?
7.小红说妈妈不让她和弟弟妹妹视频,自己彻底没有了与人沟通的渠道。小红想转到有朋友所在的那所初中,但被那所初中拒收,无法转入,知道后就闷闷不乐。
8.当我问到小红的成长经历时,小红妈妈说,小红不是自己亲生的,是抱养的。
【笔者感受】
1.根源会不会在小红是抱养的这个点上?小红是否无意中知道了自己是抱养的事情?我给小红妈妈推荐了家族系统排列,让她先去了解一下这种治疗方法。
2.小红是否因为畏惧作业完成不好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不敢去学校呢?
3.我推荐家长学习如何与“高敏感体质”小红相处。
4.我没有按这位党支部书记的要求,直接和小红联系,因为我不确定我的介入会不会给小红带来二次心灵伤害,小红也许很在意她在我心中的形象。
【案例督导】
3月31日上午11点22分,我接到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理教师、秦淮区心理健康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南京市杨静平德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杨静平老师的电话。在这次时长12分10秒的通话中,杨静平老师就我求助的小红厌学案例进行专业督导。
本次专业督导包括对案例的4点分析和对我今后开展工作方向的专业建议。
(一)案例4点分析
第一点,像小红这样的情况,在南京是有办法解决的,不用太担心。因为她的父母已经开始关注孩子了,也开始做出努力,所以父母要有信心。在南京的实践中,杨静平老师已经解决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家长一定要有信心,这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点,需要注意一个教育的新思路。在学术界,有一个德国的教育学家叫博尔诺夫,他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一个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挫折教育。
从我提供的资料来看,小红显然是焦虑性依恋和回避性依恋,即她的安全型依恋没有建立,这中间有许多的故事。用家庭系统排列,用精神分析或心理学分析就太复杂了。远水救不了近火,其实不需要用那么复杂的模型去分析小红,当下的目标是帮助她建立安全型依恋。因为人求生的本能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可以给她创造一种丰盛、满足、被关怀的体验。
杨静平老师给家长解释——小红才上初一,18岁之前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通过多方努力都是能够解决的,因为家长、老师、全社会都会去帮助和关怀小红。而且她本身又处在极大可塑性的年龄,所以改变是容易的,而且很快会改变。
因此,家长要觉得幸运,这个事情这么早就暴露出来,而不是到了高三或者成年以后才暴露。现在小红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我们要去帮助她。
第三点,需要提醒家长注意,尤其是外婆说她是祸根,这样的说法对于青春期的小红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伤害,需要让外婆对小红道歉。也许一个道歉,会让小红很快平静下来。如果不道歉,她会一直反刍这份伤害,给自己一个过低的评价。
外婆道歉时可以这样表达: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太理解你,因为你的天性和我们的天性很不一样,你是一个艺术家型的孩子,遇事会比别人想得多。这样挺好的,很多艺术家、作家,他们的性格都像你这样。你将来可能不像我们一样,我们是做普通事情的人,而你将来是要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人,所以我们错怪你了,我们错在没有了解你就去嫌弃你,对你做出这样的评判,让你在小小的年纪就感受到不被我们尊重和理解,让你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这是我们大人的无知,是我们的错误,我们要向你道歉。
外婆如果能够像这样向小红道歉,小红很快就会放下心中的芥蒂,不再那么痛苦,可能她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
第四点,小红的母亲要成为帮助、挽救小红的重要人物,要将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管理好,尽可能让大家都真正地理解、关注、等待小红。小红可能需要一学期、一学年或者两学年来疗愈,从目前的状态中走出来。
杨静平老师用自己接手的两个案例中的孩子举例。第一个孩子在家休息了2年,最后能够参加中考,并考上了一所国际高中;还有一个孩子,初二下学期开始休学了半年,这半年中,父母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越来越理解、帮助、支持、保护这个孩子,最后这个孩子考到了某中专,后来她妈妈在跟踪回访时告诉杨静平老师,孩子到了一个新阶段,融入得很好。
杨静平老师指出,其实对小红这样的高敏感孩子,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做法。
1.允许她一个人独处,不要嫌弃她内向,嫌弃她孤独,她只是累了,因为她想的事情多,所以容易疲劳,她需要多休息,这是和高敏感小红相处需要注意的部分。
2.当她有需求时要热情地回应她。例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场电影。”妈妈可以热情回应她:“好的,那我们去看吧。”孩子如果说:“妈妈,我想吃某个东西,买某个东西。”妈妈就可以说:“好的,那我们去买吧。”
相对来说,母女间的黏度要增多一点,回应要正向一点。对高敏感型人格的人,要多去和她沟通,多去搭理她。身边人不搭理她,甚至批评她,她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了。
杨静平老师曾指导过几十个高敏感人格的孩子,通过多年的案例分析得出,对于高敏感人格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做到无条件的关注,给予孩子积极回应,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家长需要调整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现在家长很难做到调整学校系统,那么先从调整家庭系统入手。如果家庭系统中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能够认为小红是很优秀的,有自己独特性,她就会按她的节奏成长起来,在后面的人生中会发展得很好。
杨静平老师表示,交谈过后,会给我分享有关高敏感人格的书籍封面,请我转发给家长,让家长先读书,先去了解怎样和高敏感型人格的孩子相处。
以上4点就是杨静平老师针对小红的案例,给出的教育督导。
(二)后续工作开展建议
接下来,杨静平老师提醒我,从学校和老师的层面上,我要想办法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自己的学校先落地,将自己的学校变成社会情感学习的样板学校,然后在整个地区推广。例如,小红很显然就是不会面对拒绝、争吵,也不会改善与同学的关系。
《社会情感学习教学用书》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中心一起开发的,编写得非常好,内容分7个专题,3个方向。3个方向包括:跟自己和解,是指对自我认知和管理;对他人的认知和管理;对集体的认知和管理。因为我这里没有系统成形的心理课,杨静平老师建议可以不上心理课,而是用“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帮助孩子掌握社会情感学习的3个领域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减少问题的发生。
杨静平老师希望我买到书以后,组建一个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团队,试着把“社会情感学习”这门课开起来,让孩子在课程中玩起来,多开展体验式的活动,并将里面的一些故事印成学习资料发给孩子。
最后,杨静平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老师、学校一定要做一级预防,对正常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因缺失课程而导致孩子在社会情感方面的小问题全部累积成大问题,那么最后很可能酿成大祸。”
听了杨静平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我对于如何进行本次个案辅导有了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方法和强大的信心。对于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和人生的规划也更加清晰,并坚定了想法——防火胜于救火,防患于未然,做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事,当好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