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主张:生态心育

作者: 符月梅

童心稚嫩,须呵护与滋养;童年美好,须陪伴与珍视。人格健全与心理健康,是一生幸福的基石,而童年幸福在人的一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积极地培塑。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生态心育”的教育主张。

“生态心育”的内涵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家或者我们的环境。一言以蔽之,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心育”是指创设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与向上向善发展的生态心理场域,搭建心理健康发展的“脚手架”,使儿童在自然、安全、温暖、有爱的氛围中,按照其本来的样子活泼地生长,拥有幸福的童年,健全的人格,朝着美好的未来出发。生态心理场域包括人文环境、物态环境和个体环境等。人文环境:师长友爱,同学友善,彼此尊重,相互欣赏,建立容错机制;物态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沃土,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加油站”,社会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练兵场”;个体环境: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资源与智慧。

目前心理教育场域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兴起并走进中小学校园也有20个年头,可发展的状况如何呢?可以这样概括: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遇事时急要。究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普遍重视,而且在心理场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人文环境缺乏儿童成长的容错机制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违反规则;在学习知识与技能时,难免会出错。家长、老师等成人面对违反规则、出错的儿童,基于“为你好”的理念强硬地纠错、纠偏,甚至用打骂等体罚方式责令儿童按照成人预设的轨道去做,势必会给儿童留下心理阴影。成人的错误教育方法,会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痕迹:①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②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家校容错机制。

(二)物态环境有违儿童生长的需要

班主任担心学生课间嬉戏打闹受伤害而限制活动范围,个别学生自控力差而设置特殊座位导致被孤立;家长因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责罚孩子致其离家出走;儿童因帮助摔倒的老人而被讹诈……蒙台梭利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合于儿童的成长。”“要帮助一个儿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挥的环境。”“成人他自己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他也应该适应儿童的需要。”所以儿童的心理生活,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成长环境,这需要我们积极营造。

(三)个体环境中儿童发展的智慧资源有待开发

“认识你自己”是每个人一生都在探讨的永恒话题。儿童在成长阶段对自我的认识,建立在身边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缺乏对自身能量与智慧的觉察与认识。维果茨基认为:“和单独行为相比,儿童与富有才能的个体一起进行活动时更能发挥自身潜能。”因此,作为儿童的教师以及儿童的家长和朋友,有必要与儿童一起活动,并给予积极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指导,有利于展示儿童的自身潜能,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资源与智慧。

“生态心育”场域的构建

(一)家庭无条件接纳孩子,给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

爱孩子,不仅爱他的优点,更能接纳他的缺点,尤其在孩子犯了错误后,给他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的机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

(二)学校全方位关爱学生,给学生“自由呼吸”的天地

学生尤其小学生,在校园内生活容易在守纪、学业、人际等方面出现行为偏差。学校在充分读懂儿童的基础上,给学生自省并纠偏的机会,让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三)社会多维度关心儿童,给儿童净化心灵的时空

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地方,是儿童面对的陌生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氧气满满”的空间,让不谙世事的儿童有探索世界、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

“生态心育”的实践样态

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生态心育”已有一定时间,以下为我校实践举措。

(一)建立全员心育人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作为儿童的教师,一定要懂心理学,这样更容易发现儿童、读懂儿童;作为儿童的家长,也要懂心理学,这样更容易贴近儿童、理解儿童;作为社会的公民,也要懂心理学,这样更容易看懂儿童、服务儿童。

1.集体研修与个体学习相结合,提升教师心育水平

心理教师作为心理知识传播者,借助校本研修平台,开展系列主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提升教师整体的心育水平。鼓励教师借阅心理学相关书籍,组建“你和我”读书社,促进教师深入研读心理学知识,提高心育技能。

2.集中授课与小型沙龙相结合,提高家长心育水平

一学期开设两次家长课,由班主任带领家长集中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每个年级授课内容由学校心理健康组整体研发,按年级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固定模块,形成特色。各年级心理老师根据家长需要开展同质或异质团体微沙龙,在倾诉、分享、讨论、建议中提升育儿水平。

3.公益讲座与社区宣讲相结合,增强市民心健水平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到工厂、商场、医院、图书馆等场所开展公益讲座,宣传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与妇联、社区等组织合作,深入各基层社区,为市民送去心理学刚需知识,让市民们在活动、体验、角色扮演中了解心理学,做好儿童潜在的心理支援团。

(二)构建家校容错机制,拓宽心灵呼吸空间

1.亲子同建家庭容错机制,培养儿童的耐挫品质

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家庭教育容错机制,明晰“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提供挫折教育的土壤,培养抗挫品质。

2.师生共建学校容错机制,培养学生心理品格

学校规章、班级制度均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几轮研讨中建立,且都设有学生容错机制。如学生迟到,下课需要主动为同学们唱一首歌;作业不写,下课应主动补上,并在下节上课前两分钟为同学们讲一则笑话。诸如此类,让学生明白,犯错要及时改掉,并将为同学们服务作为代价。积极向上的容错机制,培养了学生的乐观、坚强的品质,为健全学生人格提供了路径。

(三)建构“三位一体”网格,搭建心育成长平台

以学校为穹、家庭为底、社会为柱,编织“三位一体”的稳定而严密的立体心育网,滋养学生的心理成长。

1.开设专兼职心育课,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将两周开展一节心育课写进周工作安排,排好每年级的课。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由全年级共享;各学科有机渗透心理课,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师皆是心育师,一起发现儿童、读懂儿童,为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研究家校心育融合,双向引领心理健康

依托市级课题“指向家庭教育的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分布在各年级的课题组成员主动搜集家庭教育中的焦点、难点、痛点,或线上辅导,或微沙龙,或家访,抑或面对面研讨,破解家庭的教育难题,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主动与家长联系,破译问题的行为密码,建立个案研究档案。成为家长与儿童的启蒙老师,心行同向,为儿童打下心理健康的底色。

3.倡导健康社会风尚,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21世纪是信息爆棚的时代,也是多元共生的时代,倡导和融共进、多元共荣、和而不同的社会新风尚,每个人能理解并容纳身边的人、事、物,又能保留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期待做真实而又最好的自己。崇尚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盲从、不裹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还社会以清流。让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社会上无后顾之忧地大胆前行。

(四)开展多姿多彩活动,提升儿童心理品格

儿童的天性活泼,崇尚自由,爱好游戏。学校教育让学生回归天性,解放儿童的手、脑,让儿童在充满童真童趣的系列心理活动中,启迪心智,提升心理品格。

1.借助市品格提升工程,提升儿童心理品格

学校成功申报市青少年品格提升工程“‘慧美’少年心理健康品格提升工程”,分年级、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实践,通过系列活动,让儿童在丰富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启迪智慧,提升心理健康品格。

2.搭上校雪绒花社团快车,丰盈儿童心灵世界

学校的雪绒花社团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心理健康社团也应运而生,在低、中、高3个年段分别招收30人,组建3个心理社团,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社团、分享故事,获得成长动力。

3.建设校园儿童心理剧场,体味人间百味人生

新校园即将落成,儿童剧场即将投入使用,心理健康组瞄准时机,筹建心理剧团,让学生在自编自演的心理剧中,学会换位思考,体味百态人生,获得成长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