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叙事心理班会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潘芷宇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引发关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成人;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也引起国家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2023年全国两会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案成重点。

通过家校社合育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普遍共识。每个班级是学生的生活圈、心理圈和故事圈,是学生心理建设的重要环境。班会课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运用叙事心理的理念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战胜困难,培育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叙事心理班会主要有导入主题、故事分享、互动见证和总结延伸4个环节,班主任依据班会目标设置每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叙说人生故事时“改写”和丰润自己的人生故事,同时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集体故事。

● 叙事心理班会课的价值

(一)初中生心理建设的新途径

目前,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调适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个人心理咨询来实现。由于心理健康教师师资不足等,部分学校不开设或少开设心理健康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发动每位班主任开展本班级心理文化建设,将心育融入班级建设,将班会课打造成育心育德的主阵地,促进形成和谐共进的班集体,从而成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新途径。

(二)主题班会课的新样态

长期以来,作为德育重要阵地的班会课在实践中收效并不理想,有的主题不明确,内容散乱;有的班主任一言堂,学生不参与;有的形式花哨,没有重点。

初中生正处于积极的自我建构阶段,班会课应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注重挖掘、生成和引领。叙事心理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自己的故事、讲同学间的故事,通过访谈和同伴见证,可以解构和重述他们故事,重新建构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生命故事,提升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以便今后在成长道路上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叙事心理班会课相比于生硬说教、单向灌输的班会,更容易走心入脑,是破解班会课低效难题的重要方式,将会成为主题班会课的新样态。

(三)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使命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班会课是班级德育的主要载体,开好班会课是班主任的基本功。

叙事过程的心理结构,即“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明理—导行”内化规律是吻合的。学习并运用叙事心理班会课,将德育、心育和智育有机融合,形成大心育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

● 叙事心理班会课及其实践结构

(一)叙事心理班会课的概念

叙事心理班会课是以班会课为载体,围绕学生成长中的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运用叙事心理的理论及技术,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叙事心理班会课强调“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叙说生命故事、班主任访谈、同学见证等诸多环节中,会不断自我审视,也会借助他人表述来审视自我,在反思中优化,在鞭策中前行,启发同学们认识到“本自具足”,不断“长善救失”,勇敢前行。

叙事心理班会具有正向引导的作用,可以引发学生自我觉察,拨正前进的方向;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创设自主选择的体验空间,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有情感培育的功能,个人故事中蕴含情感,访谈和见证中融入情感,真情挚感在班级涌动,促进了班级心理文化的建设。

(二)叙事心理班会课的主题

叙事心理班会课主题可分为阶段性主题、成长性主题和问题性主题等。

阶段性主题是指每届学生在相同阶段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由此而确定的班会主题。例如初一新生入学初期,渴望了解和交流,于是第一节班会课的主题定为“欣赏型访谈峰会”,通过同学间彼此分享最有成就感的巅峰时刻,增进了解,为营造欣赏型班级氛围奠定基础。

成长性主题是指学生成长中遇到的虽是共性问题,但各具特殊性,由此确定班会主题。例如,初中新生第一次大考后往往多有挫败感,但各自原因不尽相同。于是召开“应对学习中的挫败感”班会课,让学生追忆后讲述故事“一次例外”,从众多失利中总能找到自己“一次例外”地战胜挫折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到坚毅的信念、坚忍的品质、坚持的方法,激发自我效能感,实现自我发展。

问题性主题是指班集体遇到问题时,针对问题而确定的班会主题。例如,初中班集体建设中遇到了同学间交往不友善的突出问题,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召开了“不做‘小刺猬’”的班会,通过学生叙述亲身故事,引导大家发现友善对密切彼此情感、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开展“反嘲讽观察活动”,达到同学友善交往的目的。

(三)叙事心理班会课的实践环节

叙事心理班会课的实践环节分为导入主题、故事分享、互动见证和总结延伸4个环节。

1.导入主题环节

主要是依据班会主题开展相应心理热身活动。例如,初一的第一节班会,为了让尚未熟悉的同学们不拘谨、放轻松,导入阶段可以鼓励同学们用不同方式去打招呼、相互自我介绍。过程中,班主任要鼓励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记住同学的名字,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智慧、经验和方法,共同成长……”

再比如在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系列班会中,第一次班会课同学们学到了一些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第二次班会课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分享近两周自己或身边同学运用方法进行友善交往的故事,从而引入到后续更深入的讨论。

2.故事分享环节

主要是根据叙事心理的理念进行故事分享,以及依据提问进行访谈,帮助学生打开看待问题的思路,把自己和影响自己的问题分开,成为生命的主人。例如,初一新生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开设了“应对学习中的挫败感”班会。通过访谈让学生看到挫败对他们的影响,进而分享他们曾经努力缓解或者克服学习中的挫败感的闪光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方法。通过访谈,帮助同学们重写了遇到挫败的故事,找到了应对方法。

3.互动见证环节

由其他同学见证故事分享者的成长,可以帮助彼此以及班级同学们获得成长。例如,在班会“应对学习中的挫败感”见证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今天哪位同学的故事最打动你,让你印象深刻?从他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他?你觉得这样的他很看重什么、在乎什么?他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者帮助……班主任通过对见证者的访谈,鼓励和支持分享故事的同学带着新故事去生活和成长。

4.总结延伸环节

主要实现班会全员育人的目的。在同学们相互分享后,引导全体同学学习彼此的经验,在未来生活中带着“故事”去学习和实践。

● 叙事心理班会实践效果

(一)叙事心理班会可以改变学生自我认知,构建包容温暖的班集体

一节成功的叙事心理课可以改变一个孩子对自我的认知,看到优秀的自己。在初一的第一节班会“欣赏型访谈峰会”中,女生L分享了令她感动难忘的故事:小学阶段的她很自卑,不受同学喜欢,她每次在同学面前进行展示都得不到肯定,甚至被人奚落。进入初中后,一次班级间做操比赛,她被随机抽中上台展示,紧张与恐惧一阵阵袭来,她担心小学被伤害的情形重演。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同学们不仅给予她肯定的目光,而且四周不断响起掌声和鼓励声……她在班会分享时流下了感动的热泪,老师给予她温暖的拥抱。在后续的跟进访谈和同学见证中,她看到了一个优秀的自己,被她感谢到的每个同学也都眼中闪着泪光。从此,她在班级逐渐自信、快乐起来。通过这次班会,班级也渐渐构建起欣赏彼此、充满爱的班级氛围。

(二)叙事心理班会可以实现学生自我成长,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班集体

一个好的班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班风。但班规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被学生认可、愿意接受。叙事心理班会可以从学生的视角构建美好的班级愿景,制定出符合学生要求的“好班规”。

在制定班规的班会中,班主任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访谈,请同学分享所发现的同伴成长的故事,感受班集体的进步。然后,让同学们讨论班集体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分小组研讨并制定出自己认可的班规。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都努力遵守自己制定的班规,有效实现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叙事心理班会课是德育心育融合的新实践。以故事为载体,学生发现自己生长的力量;以叙事为途径,学生在表达中重新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事件;以成长为目的,实现学生和班集体共同成长。

上一篇: 爱的给予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