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给予

作者: 罗京宁

教育背景

爱的给予应该是双向的。现实情况却是孩子需求的爱与父母给予的爱不一致,这不仅影响着亲子关系,也是导致亲子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学六年级孩子逐渐走进青春期,渴望独立,有自我成熟的强烈感受,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个性、尊严和权利,这也是孩子们希望父母爱自己的表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变得敏感和要强,有自己所喜爱的内容和给予方式的个性需求,并非父母给予的爱都愿意接受。因此,父母需要通过亲子沟通,了解孩子喜欢的爱的内容和方式,使得给予的爱是孩子喜欢的、愿意接纳的。

本节班会课是“爱的给予”系列亲子叙事心理班会课的第一节,主要讨论父母给予孩子爱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知晓亲子之间爱的给予是相互的,懂得沟通是增进亲子关系、化解亲子矛盾的良方。

情感方面:理解和感恩父母给予的爱,愿意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

行为方面:能告诉父母,自己喜欢的给予爱的内容和方式,并愿意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活动准备

教师: 每家邀请一位家长;两对亲子为一组;《最好的未来》手语歌视频。

学生:纸笔2份。

实施过程

(一)暖场活动

1.拉近距离

父母与孩子一起学唱《最好的未来》手语歌。

2.小测试:爱的点滴

指导语:请家长与孩子背对背坐。分别写出你和对方的生日,具体到年、月、日,还有属相,再分别写出你和对方最爱吃的食物。

教师: 写完后,请家长与孩子转身,面对面坐。相互核对答案、谈谈感受。

访谈:你们哪些答案是一致的?哪些不一致?你有哪些触动?这让你联想到“爱的给予”或许是什么?

预设:爱就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日时的一句祝福,一份小礼物带来的惊喜,夹一筷子对方爱吃的菜肴放在碗里……

3.设计意图

亲子齐唱手语歌《最好的未来》,歌词和旋律烘托气氛。小测试虽简单,但彼此不一致的情形比比皆是,让亲子们既意识到爱就表现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觉察到自己并不一定了解对方的喜好。这不但引入本课主题,而且为后续爱的需求与给予可能不一致做了铺垫。

(二)爱的故事

1.活动:爱以收到为准

指导语:请孩子写出“_________时候,妈妈(爸爸)用我喜欢的方式做了事情,让我感受到爱”。请家长写出“_________时候,我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做了事情,这是我对孩子爱的表现”。

举例:

(1)周一,妈妈精心给我做了早餐,有牛排、心形鸡蛋、水果。

(2)今年五一假期,我和孩子去体育公园一起踢了1个多小时的足球。

教师:请思考后再撰写……写完后,请家长和孩子交流彼此写下的“爱的故事”是否一致,了解孩子喜欢爱的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教师:亲子故事完全一致的,请孩子起立;亲子故事比较相似的,请家长起立;亲子故事基本不同的,请彼此都举手;还有其他情形的,请孩子挥动手,站起来诉说。

2.设计意图

此活动呈现出的爱的需求与给予存在不一致的情形,会引发家长思考,为亲子进一步沟通提供新话题。用起立和举手的方式,统计数据迅速、显性,有冲击力,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后续需要访谈的家庭。

(三)“爱的故事”访谈与见证

1.分享“爱的故事”

教师:我邀请一对亲子上台来分享他们“爱的故事”。(主题提问和跟进提问1~4题是访谈孩子的,跟进提问5~6题是访谈家长的。)

主题提问:你的爸爸(或妈妈),在什么时候,用你喜欢的方式爱你,请分享你写的具体故事。

跟进提问:

(1)当时你的爸爸(或妈妈)有哪些爱的具体表现?你从他们什么具体表现中,感受到是用你喜欢的方式爱你吗?

(2)这些爱的表现给你生活带了什么?

(3)从中你看到什么样的爸爸(或妈妈)?

(4)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喜欢爱的方式是什么?

(5)你写的爱的故事是什么?

(6)通过刚才访谈,你觉察到什么?

2.见证“爱的故事”

教师:我邀请另外一位家长来见证这个“爱的故事”。

见证:

(1)他们“爱的故事”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2)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3)这个家庭特别看重、在乎什么?

(4)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请组内两对亲子进行相互访谈与见证。家长主持访谈,4分钟后交换。

3.设计意图

基于课中的了解,邀请两对亲子分别上台分享,最好是一对亲子故事比较一致的,一对反差比较大的。这作为示范访谈,为后续两对亲子相互访谈打样。两对亲子间访谈增进了交流,有助于相互借鉴。

(四)智慧给予爱

1.爱的对对碰

指导语:两位家长一组,两位孩子一组,围绕孩子喜欢的“爱的内容”“爱的方式”,选择其中1项讨论2分钟,在贴纸上写出讨论出的关键词,分类贴在黑板上。

2.分享感悟

教师:请两对亲子自愿上台分享讨论结果,我还将分别进行访谈。

3.设计意图

黑板上呈现出家长与孩子关于爱的内容和方式观点,一目了然,便于比较。结合讨论结果,再进一步访谈和见证,促进亲子对于“智慧给予爱”的理解和思考。

(五)爱的延续

1.结语

教师:“爱的给予”是相互的。本次班会主要讨论了父母要了解孩子喜欢的爱的内容和方式,给予的爱应是孩子愿意接纳的。其实,爱的需求与给予不一致在所难免,应懂得用沟通增进了解、密切亲子关系、化解矛盾。

2.课后拓展

指导语:请孩子和家长每天记录,填写任务单,周日召开家庭会议进行沟通。

任务单:

(1)请孩子写出“我做了事情,这是我爱的表;我觉得爸爸(或妈妈)做了事情,是爸爸(或妈妈)对我的爱”。

(2)请家长写出“我做了事情,这是我爱孩子的表现;我觉得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孩子对我的爱”。

教师:下次班会,请亲子们一起分享相互间的“爱的给予”新故事。

教学反思

第一次召开这节班会课,是在一次德育研讨活动中借班实施的。我与孩子和家长们彼此是陌生的,他们对亲子叙事心理班会课也是陌生的,但不乏期待。44对亲子,共88人,坐得满满当当。

小测试“爱的点滴”虽然简单,但父母与孩子的答案多数有差异,一下子就引发起热烈的交流,也激发起他们对本节班会的好奇。家长都记得孩子的生日、爱吃的食物,但半数以上的孩子不记得家长的生日和爱吃的食物。正好顺势导入主题“爱的给予”,并强调爱的给予是相互的,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如此,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也需要调整,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给予爱,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

“爱的故事”是本节班会课的主体。通过活动“爱以收到为准”,很快就发现了孩子需要的爱与父母给予的爱有很大的差异,再通过示范性访谈与见证,让家长们认识到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给予爱。接下来的两对亲子间的访谈与见证也很热烈,让家长进一步认识到爱的给予要以孩子收到为准。

“智慧给予爱”,是将孩子的讨论结果与家长的讨论结果分类呈现在黑板上,磁条压着的贴纸方便移动、归类、比对,一目了然,效果很好,不必教师赘述,留有时间让教师进一步访谈亲子“爱的故事”,让家长聆听更多故事,引发对爱的智慧的思考和借鉴。

本节班会课的课后拓展是一个亲子家庭活动,全家一起记载爱的故事,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交流,这将促进亲子沟通,也将触动孩子对“爱的给予是相互的”理解和践行,为下次班会讲述“孩子如何给予父母的爱”做好铺垫。

本节班会课内容较多,在实施时可略去学唱手语歌的暖场活动。因为该班之前没有上过亲子班会课,大家对流程和要求比较陌生,也费时不少。另外,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孩子家庭情况不了解,出于尊重隐私等原因,引导和追问都不敢深入,也是一个缺憾。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叙事心理班会课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D2022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