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叙事心理在班会课中的运用
作者: 宋梅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特殊课程,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常用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一节优秀的班会课,不仅能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受教育、受熏陶,也对他们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前班会课现状
美国作家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学生的激励者、引导者。”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好班会课,并带领学生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参与班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然而,从当前班会课实施的现状来看,班会课的实际实施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
(一)案例1
我发现我们班很多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小小的挫折就会击垮他们的意志力。例如,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就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全盘否定自己,放弃继续努力。这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学习与生活,也影响我们班级整体的精神面貌。为此,我设计了“在挫折中成长”的主题班会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用“缺点轰炸”小活动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挫折情境,体验被批评时挫败的感觉,让他们认识到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以平常心看待挫折;请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不畏挫折、自尊自信,最终做出伟大成就的故事,为他们树立榜样;介绍一些生活中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坚强意志力的小窍门,在方法上指导他们;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骄傲的少年》,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在班会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活跃,当时我认为这节课肯定达到了帮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目标,可是一周后,我在班上做调研,发现学生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班会课的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我挺受打击的,觉得自己很糟糕,连一节班会课都上不好。
——摘自某班主任在德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案例2
同学甲:今天我们班开了一节班会公开课,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为了上好这节班会课,我们班主任准备了很久,还让我们排练了两次。她在台上讲大道理,我们在下面附和着讲“空话”“套话”,真没劲!主持和表演的都是班上的“明星”同学,班会课是他们的舞台,跟我们这些“素人”没关系。这样的班会课好无趣啊,还不如上自习呢!
同学乙:班会,倒不如说是“批斗会”!我们班的班会课,班主任就喜欢挑我们的刺,不是说我们笨,就是骂我们懒。在他的眼里我们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有问题。他给我们制定了很多标准和要求,可是那对我们来说太难做到了!我真不喜欢这样的班会课,太压抑了!
——摘自某校学生在线上对班会课的吐槽
班会课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讲述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语言大而空,活动过程预设性过强,等等,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自我表达,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叙事心理提倡对人的尊重,将问题和人分开,透过“叙说故事”“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技巧,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为提升班会课的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式。
▎叙事心理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叙事心理
叙事,简而言之就是讲故事。而一个故事包含开始、主体和结尾等基本结构,对其的叙述有时间次序、因果次序和主题次序,并且往往会对故事进行总结、归纳,反映出作者的主观理解。因此,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作者在概括自己的生命历程,建构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叙事心理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梳理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的内在力量。
(二)叙事心理的人性观
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通过一些既定的标准将来访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导致来访者将问题内化,给自己贴上问题的标签,使来访者产生将人本身视为问题的观念,容易使来访者感到精疲力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叙事心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倡对人的尊重,认为“问题才是问题,人本身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它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作者、问题的专家。每个人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许多问题都是主流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因此看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去看这个人背后的文化脉络。只要人能发现自我资源,就能取得生命的主权。
▎叙事心理在班会课中的运用
在叙事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故事进行互动,不断地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来访者通过所说的故事重新了解和发现自己。那么在班会课中,班主任如何运用这个技术呢?
(一)外化问题
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生命故事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他的人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试想,一个学生做了一件事情,周围的人总是指责他“你这个做得不好,那个做得不行,你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把这种观点内化,认为“是的,我这个人就是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个没用的人”。但是如果用外化的思维来看,我们可以把别人对我们的指责和我们这个人分开来。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呢?他这样说的背后有怎样的用意?他这样说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
例如,“在挫折中成长”一课,教师用“缺点轰炸”活动创设挫折情境,本意是想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接纳挫折。但是实际上却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挫败感中,给自己贴上“我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负面标签,这与设计意图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采用外化问题的方式,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外化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请你给遇到的‘挫折’画一幅画像,你头脑中会浮现怎样的一副画面?它是什么样子的?体积有多大?什么颜色?什么重量?它是怎么对你产生影响的?”这些问题将“挫折”这个问题与遭遇挫折的这个人区分开,学生就可以跳出挫败感对自己的包围,以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他所遇到的“挫折”事件,就不会给自己贴上“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标签,他才会有能量去应对挫折。
(二)发掘独特性
人的一生中,要面对很多问题,遇到很多困难,使得我们的生命故事看起来常常是灰色的。但其实问题不会永远完全操纵人,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这些例外是支撑着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的独特资源,这些资源本来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只是常常被忽视了。
在叙事心理班会中,通过班主任不断提问,把这些独特的资源挖掘出来、串联起来,由薄到厚,最终形成为学生新的人生故事。还是以“在挫折中成长”一课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寻找他们过去经历中的“例外事件”:“你曾经有过没让‘挫败感’完全掌控自己的经验吗?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觉得是你的什么特质(想法、能力、个性……)使你做到了这些?你的这种特质从哪里来?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能看到你的这种特质?还有谁知道你有这种特质?他是怎么知道的?这些特质是如何被你运用来对抗‘挫败感’的?”这样就从学生原本单薄的、表层的、负面的故事中,挖掘“例外事件”,找出他生命内在的积极资源,并逐渐变得深厚、有力量,他解决自己问题的自主性、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发展新故事
发掘出生命的独特性就可以重新发展新的生命故事,这是叙事心理带给来访者信心和希望的技术。在班会课上,教师使用这个技术时可以邀请学生通过想象编写他新的人生故事:“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摆脱‘挫败感’对你的纠缠,你猜,谁会最高兴?为什么?如果有一天,‘挫败感’对你不再是问题,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别人会看到你有什么不同?你最想做什么?如果有一天你达到你想要的样子,你想,在你过去的生活中有谁会相信你是可以办到的?如果我去访问他,你觉得他会怎么描述他对你的看法?如果你内在有个智者,他会要你怎样去面对‘挫败感’?如果有一天,你摆脱了‘挫败感’对你的纠缠,你觉得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时间?地点?当时有哪些人?怎样的细节?”这些关于意义蓝图和行动蓝图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重新建构他们的人生故事,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和被爱的人,内心充满力量。
(四)见证新故事
叙事心理认为,一个人的故事会引发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会带来故事。很多时候,我们在聆听别人故事的时候,也会想到自己的故事。每个聆听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来理解所听到的故事,以及那个故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把这些内容反馈给讲故事的人。反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双向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说,讲故事的人听到别人的反馈——原来自己的故事也会对别人有影响,这种意义是极其重要的。这在叙事心理中被称为局外见证人团队。
班会课本身就是一个团体的情境,是一个超大的局外见证人团队(当然也可以按需要分小组,组成较小规模的团队)的集体辅导。学生在班集体里叙述自己的故事,他可能因为受到某个问题的困扰而沮丧。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也许透露出他生命中的一些品质,如善良、有责任心、坚韧等,这些并没有被他自己看到。见证人团队的其他学生从故事中看到了这些美好的品质,也联想到自己的故事。他们把这个发现反馈给讲故事的学生,该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与理解,就不再孤单,并且能够认同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彼此都在塑造与见证自己和对方的新故事。
除此之外,为了推动学生把发展的新故事转化成他未来的行动方向,老师还可以运用多种仪式来强化他的新故事。如给学生的闪光点和具有独特意义的特质制作荣誉证书,并开展一个小小的仪式作为庆祝;邀请家长、同学、相关老师等重要成员形成一个互动的群体,把学生在班会课上发展的新故事移植到他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去,让故事能够真正落地。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心理治疗非常注重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一个治疗工具来帮助来访者,叙事心理也是如此。班主任使用叙事心理的时候,也需要把叙事的理论、态度先在自己的人生中实践。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用叙事的方法,很好地实践,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和经验来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