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交流实录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2)班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交流实录0

暑假期间,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名优秀的学长(2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1名同学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和新班级的同学们在线上交流。交流的形式是学长们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班上同学们精心挑选了10个问题,学长们回答时互相补充,各自分享自己的心得,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佳句频出,同学们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本文就是这一次交流的整理稿(要点罗列),与读者分享。(注:3名学长的姓名分别用荣同学、蓝同学、朱同学代替。)

● 请问学长的数学水平如何?有没有超前学或学习课外内容?是不是从高二起就要学习导数和圆锥曲线压轴题?

荣同学:我的数学在125分左右,不太稳定。没有提前学,也没有学习课外内容,会自己熟悉一下后面内容,但是没有报班或系统学习。最后,导数和圆锥曲线也是有策略地选择性学习,先做完第一题,到了高三,老师会给出取舍方法。

蓝同学:我的数学成绩平均在115分左右,可能要更不稳定。几乎没有超前学习,只在高二时提前学习了一些导数的内容。

朱同学:我的水平在中等偏上,属于正常水平。在高二时稳扎稳打地学好每个知识点,到高三下学期才抽出时间冲刺导数和圆锥曲线的第二题。小题、前4道大题、压轴题的第一小题要尽量拿到分数。今年的导数题比较基础,只要掌握基础方法即可,如果要冲刺的话可以到高三再说。

● 有没有推荐的数学学习方法?

蓝同学:我个人有独特的学习方法。①二级结论不是背了就可以,需要自己证明一遍,更重要的是证明过程;②重视基本定义和概念,很多同学轻视定义,但越到后面越重要;③可以看网上的一些知识分享;④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心算和口算;⑤ 学习使用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进行探究数学;⑥在生活中引入数学元素,创造熟悉数学的环境,可用欧几里得几何(软件) 设计有关数学的游戏,运算身边看到的数字。

荣同学:教材很重要。很多题目都用到了书本例题的方法或结论,要通读教材的引入、探究过程、概念、习题、公式及证明等。

朱同学:高二打基础很重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冲难题。①二级结论:重要二级结论需要背记并知道证明过程,有相似的模型可以进行比较和区分;②讨论和交流:有时需要独立思考,有时也需要交流,不仅限于同学之间,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讨论和交流是不同思路的比较,也可以是共同研究一个思路,还可以对课上内容进行思考,自己多想一想;③有好奇心:《怎样解题》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思路;④用好答案:不仅是数字对了,重要的是思路,对答案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可能各有优劣;⑤心态:不要焦虑,平常心对待。

● 关于数学考试的策略和时间分配

1.做题顺序:整体按顺序做。先看一遍题目,判断难度,再决定要不要放弃。

2.如果最后有很少的剩余时间,建议检查小题还是去思考难题:个人建议检查小题,因为很难保证零失误,性价比更高。具体看试卷、个人水平和考场节奏。

3.小题时间分配:选择和填空题在45分钟之内,前4道大题和压轴题第一题大约需55分钟,其他大题在15分钟左右。

4.考场心态:可以深呼吸,考前不要想太多关于考试的事情,容易影响心态。如果突然觉得卷子特别难,花几秒钟先把心态稳定下来,这样才能冷静思考问题。

5.草稿:打草稿时写序号,写整齐一些,思路会比较清晰明了。

● 关于历史选择题,平时应如何积累训练提升,考试有什么技巧吗?

荣同学:平时要背书,高二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背记大事年表,重要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特点、内涵、意义、影响等。按照时间线来,把历史知识连贯起来,形成整体认识。搭建框架后,就可以把题目中的事件放在框架中思考。可以通过不断做题训练速度,借助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熟练度。慎画关键词,要理解题目主旨,把握整体意思,先排错,再排异。学习新知识时,目标要高于考试。要建立起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自己重构知识,搭建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要在考试中运用得好,首先自己的框架要搭得好。完成选择题应在15分钟左右,不确定的题先选有把握的,第一感觉特别重要,完成每道大题在13分钟左右,最后再留一点时间给小题。在做小论文题时,因为老师改卷时更多看关键词(踩点给分),所以要将其放在明显位置,用历史性语言连接关键词。

朱同学:背书很重要。要先知道要背什么,系统关联起来记忆。教材按时间编写,需要整体把握时空和阶段特征,“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和事实、知识性内容。考试越来越不局限于教材,需要解读新的文本,抽取加工信息,再与教材内容、考试导向结合,可提高背诵效率。背诵要抓重点,细碎的知识可适当放过。

● 想了解学长在高二高三的日程安排

荣同学:高二跟着课堂老师的节奏走。课堂写作业得不偿失,珍惜课堂时间,重视老师的探究思路与过程,提升思路,课间写一些简单的题、讨论或放松。午自习写一门作业,要午睡。晚自习划分作业安排。睡前背书,一天背一门或一门半,听音乐,晚上12点左右睡觉。熬夜得不偿失,睡眠很重要,早点睡觉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蓝同学:晚上不熬夜,高三晚上11点睡觉。更注重提高晚上复习的效率,晚上背历史、政治、地理或英语,划分时间段写作业。

朱同学:保证睡眠,提高课堂学习新知识的效率。

● 如何科学地利用时间?

荣同学:这是我的个人经验,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安排。推荐早起听英语新闻(没有实操过)。课堂时间很宝贵,能背的背下来,听老师的思路和例子。课间写一些简单的题、讨论等。零碎时间可以用来背诵英语单词、大事年表或自己想背的东西等。

朱同学:利用零碎时间,合理安排整块时间。周末抽2小时专心写题,强制自己在整段的时间内提高效率。

● 学习中有没有整理、重做错题本的必要?

朱同学:各人的方法都不一样,可以把数学错题重新整理一遍,作用是让错过的题目不会再错,优化同类题解法,提炼思考方法。不一定只整理错题,可以是重点和难点题或易错题等,直接整理试卷可能比较省时。

荣同学:不一定每道错题都整理,要看它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启发,从题目和答案中学习学科语言。

● 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复习书本还是复习错题?

荣同学:二模前的复习都是翻书,但效果不太好。后来我考前会做一些题找找感觉,保持手感。还剩几天,发现知识点不熟,继续翻书。考前一天,看错题。可以随时记录重难点在小本子上,考前看一看。

朱同学:每个学科不同。①历史背基础知识,用已有知识解读文本,在做题中提升理解;②政治需要背书,掌握书本体系、知识分级,了解解释性语言;③地理书本上有很多案例,可以结合笔记、题目等一起复习。

蓝同学:从源头上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高二时注重书本,做笔记,进行知识的粗加工。高三的时间紧张,更倾向于看笔记。

● 这次高考的作文用了哪些论据,最后语文分数怎样,符合预期吗?

荣同学:我用了《笛梦》《鼠疫》《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黑塞的名言。没有使用宏大的论据,要写真实的、细节的、能打动人的东西,从小角度切入。

蓝同学:我用了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诺贝尔奖致辞)、朝戈金的《论口头文学的接受》、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写作时要破除素材崇拜,合理地使用,不要堆砌。逻辑是核心,文本用来锦上添花。平时应收集自己的素材,同时积累佳作。有些小众素材可能会被误解,可以不用写得很详细。

朱同学:要重视读写能力,积累素材(讲义、随笔、摘抄等)。平时模考的作文题逻辑可能有错误,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表达,主动思考辨析。有对话意识,有自己的呼喊。强迫自己再思考,加深思想层次。素材可以使文章更灵动,或推动文章进行。有的时候下笔找不到很对应的材料,可以就事论事,不一定要依赖素材。思维逻辑清晰,道理深刻更重要。可以多发散思维,在纸上写出素材关键词(读本、古诗文等),让素材和思路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素材要和论点匹配。由浅入深,慢慢思考。推荐大家阅读《文化研究关键词》。

● 学长选了什么专业,哪所学校?

荣同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蓝同学: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强基计划)。

朱同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新闻学双学位实验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