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律失常
作者: 李一青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电信号)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以往,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但有些青少年自恃年轻、身体好,如在身体状况不佳时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跑步等),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
了解心律失常
想要了解心律失常,首先要认识窦性心律。在心电图检查报告里经常能看到“窦性心律”这个术语,这里的“窦”指的是心脏中的一个重要结构——窦房结,它位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的交界处。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主要功能是发出电信号,确保心脏有规律地正常跳动。
窦性心律指正常的心脏节律,是心脏健康的标志之一。当心脏按照正常的窦性心律跳动时,能够高效地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在窦性心律控制下,心脏能够正常地进行收缩和舒张,血液也因此得以正常流动。如果窦性心律被打乱,就会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按心跳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
青少年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悸:青少年会感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有时还会伴有心慌、心跳漏跳等感觉。这是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肺部淤血,引起呼吸困难。
头晕: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疲惫乏力: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导致全身供血不足,使人感到乏力、疲倦。
青少年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的病因包括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及麻醉刺激等。
了解并注意避免诱因,对于预防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诱因包括:情绪激动,如过度兴奋、紧张等;体力活动,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饮食不当,如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疾病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青少年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治疗
1. 早搏
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异常现象,俗称“早跳”或“期前收缩”,主要表现为心脏突然提前跳动1 次。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由特定起搏点规律控制,但早搏发生时,心脏某个部位会突然抢拍,提前发出跳动信号,导致原本规律的心跳节律被打乱。大多数早搏是良性的,但有症状仍需治疗。青少年可能因为学业压力较大、过度劳累、焦虑情绪、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甚至便秘等,而诱发早搏。
偶发性早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自我调节即可缓解。但如果早搏频发,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会根据动态心电图是否出现危险波形进行判断,如果动态心电图未出现危险波形、心脏彩超未发现结构性改变、患者症状较轻时,可遵医嘱进行观察随访,或者选择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动态心电图出现危险波形、24 小时内早搏次数超过1 万次、患者自觉不适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时,建议考虑手术治疗。
2. 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发生于房室交界处及以上传导系统的一组心动过速,主要表现为心脏突然快速跳动,心跳可达每分钟150~250 次。室上速的发病原因包括心脏电生理异常、结构性心脏病、非结构性因素及遗传因素等。青少年在首次发作时,除了会出现心悸、胸闷、眩晕等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出汗、尿频、小便增多等情况。
室上速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即突然发作,几分钟后又突然终止。但如果发作后持续不缓解,心脏长时间快速跳动,可能引发低血压、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和晕厥。在室上速发作时,可以尝试一些自救方法,如深呼吸后屏气、压迫眼球、刺激咽部诱发恶心,也可以将面部浸在冷水盆中数分钟,如这些方法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
3. 预激综合征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与心房、心室之间只有一条电信号传导通路。如果多了一条传导通路,就会表现为心脏预先激动,并伴发快速性心律失常,这就是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一般可以通过普通心电图检查发现,无需进行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预激综合征发作时,每分钟心跳可高达200 次,青少年会感到心慌、心跳剧烈,甚至可能突然晕倒、昏迷。因此,确诊后需遵医嘱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完全根治预激综合征,术后心电图也能恢复正常,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升学、就业都不会产生影响。
青少年出现心律失常时应注意的事项
及时治疗:对于常见的非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青少年和家长不必过度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些心律失常需要在发作时做心电图才能被发现或确诊,如果青少年感觉心脏不适,但检查时却未能检测到异常,家长就很容易放松警惕,可能以为是青少年的心理作用,导致心律失常得不到及时治疗,使病情逐渐加重。
适度运动:建议青少年每天进行至少1 小时的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舞蹈等。青少年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无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通过峰值耗氧量和最大心率来指导运动选择;对于有明显症状或存在潜在风险的患者,尤其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情况,如频发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等,需要多休息,不宜参加体育运动。总之,青少年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结语
心脏的健康与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心律失常会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使青少年失去活力,出现心慌、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长此以往,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健康问题。因此,青少年应养成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良好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和治疗心律失常,为自身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