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抽动症: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

作者: 陈芸

警惕儿童抽动症: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0

抽动症也称为抽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律性的多部位、形式多样的运动性抽动。这种抽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自我控制,但在一些轻微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意志力暂时抑制抽动的发生。

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起病于2~21 岁,其中以5~10 岁最多见,且在10~12 岁时症状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抽动症的表现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多种多样,时轻时重:①发声性抽动,如频繁清嗓子、吸鼻子、发出犬吠声、吐唾沫或反复重复特定的字词句,甚至不自主地骂人、说脏话等。②运动性抽动,如频繁挤眉、眨眼、耸鼻子、咧嘴、咬嘴唇、摇头、耸肩、拍打身体或吸气鼓肚子等动作。有时可能会出现肢体的旋转、扭转、跳跃等比较大的动作。③混合性:运动性抽动同时伴有发声性抽动。

抽动症状频率和强度会发生变化,可能因为应激、疲劳、紧张、焦虑、兴奋、被人提醒、感冒后加重或再现;也会因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睡眠等减轻;症状可能会在某一段时期暂时消失,但后续有可能会复发。部分患儿在抽动前有身体不适(如痒感、紧绷感、压迫感),抽动后可暂时缓解。抽动症状发展有规律,发作通常从面部开始(如皱眉、眨眼),逐渐向颈部、躯干或四肢发展;发声性抽动多在运动性抽动后出现。

抽动症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多数患儿的症状较轻,且可能随时间或环境变化出现波动或缓解,但某些情况下抽动症可能会伴随严重症状或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和干预:①合并其他行为问题(共患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或焦虑、学习困难或情绪障碍;②症状持续超过1 年以上,且反复出现;③抽动症状导致身体伤害(如频繁或大幅度的甩头导致颈椎损伤)或社交障碍(如被孤立、嘲笑);④伴随情绪或行为问题(如焦虑、自伤、攻击性);⑤原有症状突然加重的抽动,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需警惕链球菌感染相关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抽动症的病因

目前,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以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部分患儿可能会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抽动症;某些药物如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抽动症的发病有关。此外,半数以上的患儿会共患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强迫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压力、焦虑或创伤可能会加重抽动,但不是抽动症的直接病因。

抽动症的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外科治疗。首先,对于轻型的抽动症患儿,主要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帮助患儿和家长了解疾病的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从而减轻患儿因抽动症状所产生的焦虑和情绪问题;心理行为治疗还包括干预共患病,调整儿童的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等,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以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其次,药物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严重抽动障碍的患儿。目前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及其他相关药物,药物治疗应该遵循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具体的用药、疗程、调整需要专科医师评估,切勿擅自做主。最后,目前对于一些心理和药物联合治疗也难控制症状的患儿,可采取一些神经调控疗法,如重复经颅刺激、经颅微电流刺激、脑电生物反馈等,但这些疗法均属于有创或侵入性治疗,要有严格的指征。此外,中医辨证论治对抽动症患儿也有一定的作用。中医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抽动症患儿的日常护理与心理支持

面对抽动症患儿,家长应避免采用打骂或强行制止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加重儿童的病情。家长首先要教育患儿正确认识抽动症,消除儿童对疾病的病耻感,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患儿的作息时间,确保患儿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减少患儿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包括手机、电视、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生活中减少可能引起刺激反应的物品,如红色的衣服、红色的食物(橙子、橘子、西红柿)、辛辣刺激食物等;鼓励儿童多参与户外活动,尤其是踢足球、打篮球等运动;家长应多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学校环境对患儿友好。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嘲笑、歧视、辱骂抽动症患儿,鼓励患儿与同学正常交往,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行为发育障碍疾病,其病因复杂且症状表现不一。通过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控疗法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等,可以有效地帮助抽动症患儿控制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家长的角色尤其重要,他们需要耐心和爱心,以及对抽动症的深入了解,来为儿童提供最合适的家庭环境和支持,给予儿童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及时干预,防止由此产生的严重精神心理障碍。此外,社会也应提高对抽动症的认识,减少对患儿的偏见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