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应对低血糖

作者: 于亚静

青少年如何应对低血糖0

什么是低血糖

血糖指的是血液中游离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 6.1 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 7.8 mmol/L。普通人血糖在2.8 mmol/L 以下就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在3.9 mmol/L 以下为低血糖。而相对性低血糖是指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但出现了低血糖症状,此类现象多见于糖尿病人群。

低血糖分类及原因

1. 按低血糖原因分类

生理性低血糖:一般发生在长时间未进食或剧烈运动后,这种低血糖主要是因为体内葡萄糖消耗过快且补充不足所致。

病理性低血糖:指的是患者因某种疾病,如胰岛细胞瘤、垂体瘤、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出现调节机制紊乱,引起低血糖。

药物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出现低血糖。

2. 按临床表现分类

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 3.9 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

症状性低血糖:血糖≤ 3.9 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严重低血糖:需旁人帮助,且有意识障碍。

3. 按严重程度分类

1 级:血糖< 3.9 mmol/L,且≥ 3.0 mmol/L。

2 级:血糖< 3.0 mmol/L。

3 级:其特征为精神和/ 或身体状态改变,需要他人辅助治疗低血糖症,无论血糖水平如何。

青少年低血糖的临床症状

自主神经反应亢进:低血糖时,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髓质活跃,释放肾上腺素,引发多汗、肢体震颤、心跳加速、焦虑不安、体软乏力、面色惨白及饥饿感加剧等症状。

神经系统糖缺失表现:脑部功能受损,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视力模糊、思维迟缓、步履蹒跚,可能出现幻觉、情绪躁动、行为异常、肌张力上升、痉挛乃至昏迷。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植物人状态或生命危险。

除此之外,多次出现低血糖的青少年患者,再出现低血糖时,若没有明显的低血糖症状,被称为低血糖性自主神经障碍,又称作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性自主神经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神经内分泌负调节反应功能受损,以及下丘脑腹内侧核中的血糖神经元敏感性异常,从而引起低血糖阈值下调,使低血糖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

低血糖的危害

对比低血糖,人们平时对高血糖的关注更多,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一样不可小觑。高血糖的危害常常以年来计算,即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需要时间累积,往往在高血糖10 年、15 年或20 年以后才逐渐出现慢性并发症。但低血糖的危害,却是以分钟、秒钟来计算。低血糖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所以应对低血糖给予更多重视。

低血糖对脑细胞的伤害不容忽视,因为脑组织能量代谢完全依赖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而其储备量极其有限,仅能维持脑细胞5~10 分钟的功能运作。一旦低血糖来袭,血液中的葡萄糖骤减,脑组织即刻面临受损风险。若低血糖导致的昏迷状态持续6 小时以上,脑细胞将遭受重创,且此损害无法逆转,甚至致命。无症状低血糖尤为凶险,因其隐匿性强,患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乃至死亡。

低血糖的危害程度受血糖降低幅度、下降速度、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年龄和个体反应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低血糖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如未进食仍正常注射餐前胰岛素)、血糖控制目标过严(高龄、病重或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群,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使用让低血糖风险增高的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胰岛功能差、认知功能障碍、未规律监测血糖、未定期复诊调整降糖方案、饮食不规律、食物吸收不良、减肥手术、胃大部切除等。

低血糖如何处理

当青少年怀疑自己出现低血糖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立即测血糖,以明确具体病情。低血糖发作时,意识清醒的患者可以口服15~20 g 糖类食品(糖块、蛋糕、甜饮料等)。15 分钟后再次检测血糖,若血糖仍≤ 3.9 mmol/L,再给予葡萄糖类食物;若血糖≥ 3.9 mmol/L,但距离下1 次就餐时间在1 小时以上,可给予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这有助于机体恢复糖原储备。食物在人体内会经过分解再吸收,使血糖得到一定时间的维持,以避免血糖在下1 次进餐前再次下降。

如果血糖依然很低,或出现神智不清或昏迷状态,不要再进食任何食品,否则有窒息风险。此时应侧躺保证气道畅通,并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若患者服用了能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再进食淀粉类食物,会导致低血糖纠正效果变差。因此,该类患者可食用一些含糖量丰富的食物,如糖块、甜饮料等来缓解低血糖。

青少年如何预防低血糖

饮食运动管理:青少年应建立合理的饮食计划,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避免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青少年应制订合理的运动方案,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糖过低。

定期体检:青少年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患有肝病、胰岛细胞瘤等疾病,应及时治疗,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健康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低血糖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教育他们如何识别低血糖症状,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采取措施。特别需要对患有糖尿病的青少年群体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并会及时识别和自救。

低血糖的危害不容忽视,青少年及家长应提高警惕,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同时,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低血糖带来的危害,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