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训练防治校园欺凌
作者: 张滨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参与者、家庭环境、教育环境3 个层面息息相关。为健全学生心理,约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惩戒失范行为,可以采取“感恩训练”的防治干预措施,旨在借助“感恩”浸润学生心灵,实现“以人性唤起人性”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尊重规则,用“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生活、学习中的事,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从参与者角度来分析,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密切相关。施暴者往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控制欲,欺凌行为能让其获得权力感和优越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受害者通常表现出内向、自卑或缺乏社交技能等特质,这使其更容易成为欺凌目标;旁观者可能出于害怕、不愿卷入麻烦或认为干预无效等原因而选择沉默,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行为的蔓延。
从家庭环境来分析,如果父母经常采用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将这种处理方式带入学校,表现为对同学的欺凌行为。同时,家庭中的忽视、冷暴力或过度保护也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从教育环境来分析,在一个缺乏关爱和支持的学校环境中,学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如果学校对欺凌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都会使欺凌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感恩训练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
感恩是当他人有意给予或试图给予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时,人们感受到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一种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支持性社会联系的道德情感。常用的感恩训练方式包括:感恩记录、感恩沉思、感恩拜访和感恩团体辅导。结合感恩训练来防治校园欺凌,既能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控制情绪,更能提升学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促进班级稳定和谐。
1. 感恩记录
感恩记录是进行感恩训练时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方法是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那些值得感恩的人物或事物,随后将它们记录下来,因此也被称为感恩列举、细数恩惠。
在青少年进行感恩训练时,需要求学生每周记录3~5 件感恩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是来自家人、朋友、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是对自然环境、学习机会等方面的感激之情。通过这种定期的反思和记录,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积极的心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包容。
实施阶段,需先向学生介绍感恩记录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其对个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并发放专门的感恩记录本,鼓励学生用心记录每一件小事。每周固定时间(如周一班会),提醒学生进行感恩记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促进班级内的正面交流和互动。在第7 周结束时,组织一次感恩分享会,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中的收获和变化。最后,总结感恩记录对学生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探讨如何将这一习惯延续下去。
2. 感恩沉思
感恩沉思是对自己心中或脑海中有所感恩的人或事进行沉思的过程,不需要用笔写下来,只需要尽可能详细的沉思即可。
具体实施阶段,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如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作为感恩沉思的时间。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并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能够专注于感恩沉思。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引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感恩沉思的状态。例如:“闭上眼睛,深呼吸,回想一下这一周里,有哪些值得感恩的人或事?”鼓励学生尽可能详细地回忆和感受那些经历,包括具体的场景、对话和情感体验。在感恩沉思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讲述自己感恩的对象和原因。通过分享,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还可以从他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和共鸣。
3. 感恩拜访
感恩拜访要求学生向给予过自己恩惠的人写一封感谢书信,通过邮寄或当面朗读的方式向施恩者表达感激之情。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受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4. 感恩团体辅导
感恩团体辅导是以感恩的相关理论为支撑,设计一套辅导方案,通过组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提升参与者感恩水平。
感恩团体辅导方案设计需围绕“初始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共同的约定”等活动展开,通过每周的心理健康课实施,共7 周。活动开展环节需设计特定的目标、活动名称、活动道具,围绕实践活动开展加强感恩训练,实现学生心理人格的养成。该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的内涵与特点,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付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爱和感恩之情融入实际生活中,铸就感恩的心,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
结语
对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与教师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明确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学习、成长方面的危害,从源头入手实施感恩训练,防止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构建和谐、良好、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压缩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