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助力小学生数学素养发展
作者: 普凤琼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小学教师应基于生活化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落实学科育人要求,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助力其数学素养全面发展。
数学与生活劳动融合,落实学科育人
小学数学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需将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优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跨学科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对各学科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可借助劳动教育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落实学科育人。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落实学科育人,教师可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学科中,在增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水平的同时培育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劳动态度。首先,教师可将水杯当作参照物,让学生观察水杯的不同面,同时引导其讨论以下问题:“如果给水杯套上杯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料?”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杯底面与上面形状、大小一样,而侧面为弧形,难以测量。然后,教师可拿出桶装薯片的包装筒并剪开为学生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知,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此一来,学生既理解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对制作水杯套需要多少布料有了概念。为提升课程育人成效,教师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完成相应的数学任务:为自己的水杯制作杯套。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借助生活化元素学习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劳动技能。
借助生活化游戏优化学生学习态度与品质
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与学习态度密切相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品质的培养。以《测量》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找宝藏”游戏,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长度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组发放相同数量,但长度不同的积木。随后,教师可提出一个长度,如5 cm,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快速找出长度为5 cm的积木,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速度最快。通过这一游戏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培育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品质。
借助生活化作业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让学生理解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单元时,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对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进行计算,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计算实物体积的作业。如学生可以对冰淇淋盒子的体积进行计算,即测量出圆柱形冰激凌的底面直径和高度、圆锥形冰激凌的底面直径、高度和斜高,随后利用公式计算两者的体积。借助这样的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