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可视化策略

作者: 冯小云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可视化策略0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依托可视化策略,将抽象、不可见的学习内容“视觉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抽象思维能力、记忆水平等进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介绍可视化策略在高中生物学不同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方法。

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可视化策略提升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将可视化策略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能有效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运用Flash 动画或微课短片,拉开课堂序幕,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以“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一课教学为例,本节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明白各细胞器之间是如何“合作”的。对此,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制作并播放某一机器工作的视频,使学生看到机器各配件之间的“合作”,随后再引入细胞器间的分工合作,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环节应用可视化策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

高中生物教师可将可视化策略运用于实验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育。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能使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变得更加直观。此外,对于一些不方便学生亲自操作的实验内容,教师可借助数字化工具将其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酶的作用和本质”时,教师可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组织学生参与数字实验,为后续的知识总结、讨论争取更多时间,构建起深度探究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有影响吗?影响是怎样的?”随后借助数字化实验室软件,让学生进行虚拟操作,使他们明确地看到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从而得到结果。在探究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实验中,教师可以使用投屏软件,将实验操作过程实时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能提升实验教学的便捷性,还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结果,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总结中应用可视化策略增强学生理解与记忆能力

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或复习某一章节内容。思维导图具有激发思维、暂时记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大脑会逐层分析知识要点。通过思维导图,课堂新知识或章节知识以清晰的脉络或表格呈现出来,有助于缓解学生思维压力,有序回顾知识点,逐层记忆、串联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