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课堂塑造学生阳光心理
作者: 朱荣晶
中职学生正处于15~18 岁的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价值认同的愿望,容易陷入自尊受损、情绪低落之类的心理困境中,而且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不足,遇到困难时容易出现消极心理。
“阳光心理”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倾向,其主要构成包括积极的自我评价(如自信)、情绪调节能力、面对压力时的乐观态度和韧性特质、积极地对待生活等。它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积极资源和发展潜力,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但它更侧重于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是仅仅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在成功体验中建立积极自我认知
积极的自我认同是阳光心态的重要支撑,而中职体育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通过体育活动并达成预期的目标,可以提升个人对自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信心。以篮球教学为例,初学者想要掌握运球、投篮这些基本技能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并反复练习之后,学生掌握运球、投篮等基本技能,当第一次成功投篮或者在篮球比赛中有突出表现时,会得到很强的心理满足感。这种基于能力提升和目标达成的成功体验,是加强积极自我认知的关键力量。
在压力情境中学习自我调节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阳光心理面对挑战的保障。在体育课程高强度运动期间,学生承受着生理负荷,还要应对复杂的情绪波动(紧张、挫败、兴奋),在这样的压力情境中可以学习自我调节。以田径为例,学生在运动中要识别自己的情绪状况(焦虑、冲动),然后用深呼吸、积极自我暗示或者战术调整之类的办法维持注意力集中。安全而支持的环境中的持续压力体验,能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情绪韧性的关键塑造环节,有益于学生日后在学业和生活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心理弹性。
在团队协作中涵养积极心态
体育课堂也是重要的社交实践场域,在塑造个体积极心理特质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成功的合作能够加强个体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借助团队互助来调整情绪状态,在合作出现失误或者竞赛遭遇失败时,用正面的鼓励取代互相指责,是情绪管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互动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撑,这样的积极人际交往经历有益于塑造出乐观的态度,协作的精神和包容的品质,进而成为阳光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
在中职体育课堂中,通过在成功体验中建立积极自我认知、在压力情境中学习自我调节、在团队协作中涵养积极心态,可以塑造学生的阳光心理,促使中职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出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