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王国庆
202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体育教师应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开展体育教育,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如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眼神和微笑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建立起安全、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以“运球”学习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是个坚强的孩子,你真的做到了”,以及拍肩膀、竖起大拇指、敬佩的眼神等鼓励性动作及神情进行表扬。当学生在运球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则需要以“坚持住”“你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等语言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体育运动项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各项运动项目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体育运动项目有机结合。例如:在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力和坚持性,引导学生克服疲劳和困难,挑战自我,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确保更加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锻炼,同时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竞赛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赛结果,避免过度强调输赢而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能快速体验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例如: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学生,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逐步提高自信心;对于因比赛失利而情绪低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至教学任务中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