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作者: 王赢健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关于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日常生活行为中习惯的调整,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管理的重点关注方向。
体重管理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的健康问题。肥胖和超重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青少年预防心血管疾病应该从体重管理开始。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不适宜通过过度节食、不吃早餐、生酮饮食等方法来管理体重。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高脂血症、胆结石等疾病。
正确的饮食管理方式应建立在均衡营养的基础上。首先,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减少零食的摄入量,按一日三餐的方式规律进食,保持营养均衡。同时,注意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取比例,降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以便进一步提升体重管理的效果。此外,过量摄入盐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少年预防心血管疾病,日常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减少盐的摄入量。
禁烟禁酒
吸烟和饮酒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青少年由于不良心理状态、错误认知观念等因素养成吸烟和饮酒的不良行为习惯。吸烟和饮酒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会对肺脏、胃肠道等多个器官产生负面影响。
吸烟过程中,焦油、尼古丁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渗透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中的有效含氧量降低,同时还会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增加心脏压力,长期以往会导致冠状动脉异常,形成器质性病变。此外,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被迫吸入二手烟同样会受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影响,导致血管功能受损,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三手烟是指长期吸烟人群所处的环境场所内,各种家居物品如枕头、毛毯等都可能附着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在日常接触中,有害物质会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血液。因此,青少年的家长应该戒烟,让青少年远离吸烟场所。
相关研究显示,长期摄入酒精会对血管和胃肠道产生影响,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上升,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主动脉瘤等疾病。因此,青少年应该远离烟酒,如果已经存在相关不良习惯,应及早戒除。
规律作息
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夜间睡眠时间过短和熬夜。睡眠时间过短会增加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风险;熬夜可能会增加各种心脏突发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如猝死、心律失常等。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感染或者其他疾病。因此,规律的作息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每天确保夜间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并尽量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如果入睡困难,可以尝试一些辅助睡眠方法,如睡前泡脚、听舒缓音乐、正念冥想等。需要注意的是,存在夜间入睡困难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午睡。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日常学习负担和压力较大,可以进行午睡,但不能超过半小时。
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因此充足的运动量对于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建议,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累积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加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坚持运动锻炼会给青少年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
适合青少年的运动锻炼包括有氧运动、肌肉锻炼和拉伸运动,其中有氧运动是帮助青少年管理体重、调理血脂水平的有效方式。关于运动方式的选择,一般建议青少年选择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并要求每周运动累计时间不低于300分钟;如果选择高强度的运动,那么每周运动时间累计不低于150分钟。常见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慢跑、骑自行车等;高强度运动包括长跑、足球、篮球、跳绳、高强度间歇训练等。
保持健康心态
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中,人们常常忽视心态问题。青少年在心理特点和情绪表达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有所不同。在这个特殊时期,青少年群体需要进行身心双重发展,并且由于学业压力、社交因素影响较容易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此时需要由家长或教师等人员帮助青少年改善情绪问题,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疏导工作人员的帮助来调整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此外,心理创伤及暴躁易怒、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青少年应该学习自我心态和情绪调整的方法,学会使用注意力转移法,以及学习正念冥想等情绪疏导方法进行心态管理,保持健康的心态,预防心血管疾病。
结束语
青少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这主要与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心态特点、行为方式等综合因素有关。因此,青少年可通过纠正饮食习惯和搭配运动开展体重管理,并学习自我心态和情绪管理的方法,且日常生活中需要规律作息时间,戒烟戒酒并远离各种污染环境,以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