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遇上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 郭汝亚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其他部位时,被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为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起病隐蔽,临床表现多样,约40%的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痛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本文通过介绍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知识,以期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情况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病率约5%~20%。子宫内膜异位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诊断延迟,通常与青少年和父母对该病的认知有限、对疾病的诊断困难及症状不典型等原因有关。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因素
多种高危因素与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女性生殖道畸形是苗勒管发育、融合和吸收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异常,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11%~40%合并有生殖道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遗传易感性,约25%的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可能患有该病。胎儿时期母亲被动吸烟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或通过免疫因素而诱发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风险会随着偏头痛、雌激素水平增高、肥胖、长期吸二手烟、月经初潮过早等因素增加。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流学说为经血逆流,是指子宫内膜细胞从子宫腔返流至盆腔,在盆腔内种植、生长,从而引起病变。其他的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干细胞理论等。但目前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多数以疼痛为主,主要表现为痛经,其次为非周期性的腹部疼痛,也会伴随其他症状,如经量增多、头痛、腰背部不适等。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泌尿系症状及胃肠道症状较多见。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病史:在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不适的时间、部位、性质、周期性及是否有其他合并症等。
肛诊:红色样变是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变形式,它最常出现在直肠子宫陷凹,肛诊可以触及触痛结节。合并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体积较同龄人增大;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可明显触及增大的卵巢。
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会增高,重症患者更明显。但不能仅凭CA125增高就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卵巢癌等其他疾病中也会出现CA125增高。
影像学检查:首选三维超声检查,它不仅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敏感性高,而且对其他妇科疾病的鉴别也有帮助。磁共振成像的检查费用虽然较高,但对青少年生殖道畸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能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范围、浸润深度提供有效信息。
腹腔镜检查: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下的病灶表现为无色透明状、白色水泡状、红色火焰状。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金标准为腹腔镜+病理检查。目前,强调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经验性诊断,并且尽早采用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症状及病灶变化;有效则继续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要考虑腹腔镜检查。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是采用ASRM分期评分表,根据直肠子宫陷凹的封闭程度、腹膜及卵巢病变的大小和深浅、卵巢及输卵管粘连的范围与程度分期,I期为微型:分值为1~5分,腹腔镜下见孤立性的病灶,粘连不明显。Ⅱ期为轻型:分值为6~15分,病灶分散在卵巢和腹膜表面,较表浅,所有病灶总直径不超过5 cm,粘连不明显。Ⅲ期为中型:分值为16~40分,有多个表浅及深层病灶,输卵管和卵巢粘连明显。Ⅳ期为重型:分值大于40分,具有多个病灶及较大的巧克力囊肿,盆腔粘连致密。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预防治疗后复发、延缓疾病的进展、控制现有疼痛症状及保护远期的生育力是治疗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目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手术联合药物等。
目前,治疗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治疗痛经的一线药物,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时,建议餐后服用,以减少不良反应。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主要是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抑制排卵,形成体内低雌激素水平,从而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导致月经量减少及内膜萎缩,因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治疗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线药物。孕激素类药物可以直接引起子宫内膜蜕膜化,使病灶萎缩,同时可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水钠潴留、体重增加等,目前,新型孕激素制剂——地诺孕素对肝肾功能及骨量的影响较小,药物耐受性相对较好,经过充分评估后可用于治疗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典药物,但其会使患者出现潮热盗汗、睡眠障碍、心烦意乱等低雌激素水平的症状,且长期使用易出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因此,建议年龄小于16岁且骨量未达峰值的患者首选短效口服避孕药治疗,而年龄大于16岁的患者,可通过评估后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青春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药物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持续应用等优势,应根据青少年既往的治疗情况、发育特点、不良反应等情况选择药物。
由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且选择适合的手术时机。手术治疗适用于不能明确肿物性质、合并生殖道畸形、使用药物治疗3~6个月后无效的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方式首选腹腔镜,以病灶切除为主,术后仍需要服用药物,预防复发。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当青少年出现相关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并长期管理,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从而正常发育,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