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作者: 马慧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的形势下,传统教育观念也有所改变,不再单纯以讲授理论知识与训练解题技能为主,而是将德、智、体、美、劳全部纳入到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初中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实施德育教育,使初中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实施德育
教材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与安排的主要依据,还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切入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各个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均添加了不少德育方面的资源,这不仅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带来了诸多便利,还提供不少优质素材。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合理利用教材内容,从中发掘与同德育有关的元素与信息,有的放矢地实施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例如:在进行“化学与能源”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介绍中国能源使用现状的视频,引领学生初步感悟材料、能源与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能源及能源短缺的国情,然后给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能源?它们分别有哪些应用,存在哪些问题?指引他们着重探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解读课本中出现的中国节能标志,培养他们的能源忧患意识,并一起讨论眼下能源问题的解决措施,使其形成节约能源思想的同时,能意识到综合利用能源的重要性及开发新能源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学习化学能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如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各种能源的特点及使用情况,以及化学能源的转化等相关知识,使其发现能源是有限的,要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类能源,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德育实施成效
初中化学教学属于化学教育的初始阶段,以教授基础性的化学知识为主,难度、深度较低,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为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一些生活化素材落实德育,改善教育效果。具体来说,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把握好所授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针对性地引入一些生活中同化学有关的现象,带领学生基于道德视角展开分析、研究和探讨,使其身心受到感染和教育,借此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施成效。
例如:在进行“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的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引出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定义,并告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混合物占据大多数,没有绝对意义上纯净物的存在,课本中出现的纯净物通常为含有杂质较少的一类物质,使其意识到不能从单方面审视任何事物,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从而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完美,提升道德素养。接着,当学习到“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实际生活安排问题: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空气被污染后将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如何防治空气污染问题?由此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研究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如工业废气、焚烧垃圾、汽车尾气等都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动物及植物的正常生长,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借助实验教学契机,增大德育实施力度
实验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探索化学奥秘的有效途径,还是实施德育教育的路径之一。教师需借助实验教学契机,适当增大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引领学生一边操作实验,一边无形间接受德育教育,训练他们多个方面的能力及技能。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实验教学契机实施德育,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与科学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和挑战困难,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勇于尝试与创新实验。
这里以“溶液组成的表示”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当学习到“溶液的浓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任务,先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包含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使用托盘天平的基本要领与注意事项,以及称取药品的具体方法等,帮助他们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实验,每组同学根据具体要求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不一样的氯化钠溶液。在正式操作之前,学生应精准计算出所需氯化钠与水的质量,并以此为前提按照步骤认真称取氯化钠、用量筒量水等操作。教师提供实时指导,助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应告知学生一定需严格遵循化学实验的要求与注意事项,要一丝不苟与严谨认真,进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操作习惯,达到德育效果。
开设课下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德育认知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要想深入实施德育教育,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与课上教学环节,还应积极开设课下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强化德育对学生的冲击与影响,增进他们对德育的理解与认知。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完成课上教学任务为前提,围绕知识主题设计课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到社会生活之中,拓展德育教育的范围与空间,带领他们亲身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使其德育品质有所提高。
例如:在进行“自然界中的水”的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同人类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使其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后果及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让他们了解水的组成,知道蒸馏水、矿泉水、饮用水、自来水与天然水的不同,明确过滤的目的和掌握相应的操场技巧。之后,在课下环节,教师可安排一项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调查周边的水源质量,并取适当样品和描述这些水体的情况,让他们对这些被污染过的水资源展开处理,使其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当地水资源现状,讨论与制订一些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且进行宣传、推广和践行,借机培养他们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托,从结合生活素材、实验契机与课下实践等途径切入,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及形式,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深受德育熏陶,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全力推动他们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