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作者: 修丽娟

当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源于国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倡导和要求,另一方面源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心理治疗等,这些工作内容的有序衔接,需多方人员的通力配合,并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调适心理状态,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类型不断扩宽,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汇聚在一起,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这日渐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难题和教师培养人才的阻碍。面对现实问题,梳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已然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部分。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概念界定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结合学校和社会资源,由学校层面,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层面,校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等学生层面,学生家长层面,社会心理援助或心理治疗层面等多方共同形成合力。他们在高职心理健康工作中各司其职,构建出高效开展心理教育健康工作的良好工作条件、秩序和模式,并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以课堂教学、团体训练、课外活动、文化营造、环境创设、危机干预、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为内容,旨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持久发展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与实施的整体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的价值

1.对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贯彻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国家多部门下发了多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中多次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相关内容,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进而畅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挖掘学生个体内部系统的能力和心理品质。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的有力例证和有效示范。

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0

2.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将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挖掘、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更新心理健康工作理念、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探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标准等方法与举措多角度展开实施。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也助于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的渠道和方法,进一步规范、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指导,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成熟、有效的发展。

3.对学生心理成长起到提升作用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需要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途径,这将为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家长、社会心理援助与治疗机构提供有益的工作指导,也将为心理健康教学、寝室关系、亲子关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参考,利于全方面、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路径

结合高职院校的学制、师资、学情特点,将心理教育工作涉及的相关单位、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支持机构纳入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之中,努力建立学校(师生)、家庭(家长、亲属)、社会(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三位一体,四线四级(培训与辅导线、课程与活动线、引导与合作线、督导与评价线)的高职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培训与辅导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人员队伍、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培训与辅导,是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提升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等学生骨干维护全体同学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认识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专业培训要有长期、系统的培养机制,不断夯实心理教师教育教学、咨询工作的专业技能,制订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建成素质较高且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并对新任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岗前培训;对任职的中层干部、学办主任、辅导员、班导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根据高职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做好心理咨询和疏导,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要以学生为重点对象,辅导学生学会使用心理测试软件、熟知个案与团体咨询的预约流程和心理咨询的各类咨询形式(线下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器材的使用、清楚心理健康活动的设列,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宣传与引导的主力军,使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同时,也要开展家长辅导,让家长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开展对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疏导和指导。

2.课程与活动线

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需要课程与活动的相互渗透与促进。课程方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校学生设置线上线下的必修课、公共选修等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制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的课程教学标准,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意义感悟、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设计的指导,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心理认同,有针对性地、精准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促成学生心理健康的自助和助他行为。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开展技能互助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传播专业文化提升社会适应力、展现专业兴趣提升自信心等活动,形成悦纳自己、积极沟通、勇于适应环境、努力奋进的意识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兼具端正德行、博学才智、真挚情义、自信自爱、自尊自立的人格,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调适力在面对生活、学习、压力、就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能敢于担当、感恩友善,彰显出政治硬、品德高、心灵美、技能强的学子风范。

3.引导与合作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心理潜能的开发、思想品质的提升,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心理素养与能力及与他们相处的思想觉悟等。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承载这些任务,但仅仅依靠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深刻性、生动性,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理念,还是显得力量薄弱,仍需要家长的配合、同学的朋辈影响与互助,以及社会心理援助与治疗等支持力量的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级。对此,学校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发挥学生自身的朋辈影响力,也要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及学生家长的联通与合作,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足发展。

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1

4.督导与评价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需要专家的督导,也需要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不断在实践中取得新的发展与进步。高职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家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普及对象和配合者,社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督导及心理问题学生转介的合作者,对于健全工作成效评价指标和评价实施途径而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评价与督导同样离不开这些人员的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培训机构、心理专家检验培训效果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家长的支持、配合也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侧面指标;而社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对于学校前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诊断、认定的发言权。依据这些评价调整工作方向,是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理论方面已日渐完善,但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工作中,还需要各部门、各岗位教师、各个家庭、社会各方心理健康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不断分析、总结、反思,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课题: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2021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