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赋能,呵护学生成长

作者: 周颖

个案基本资料

小Z,男,19岁,大一,在军训期间无法忍受教官军事化管理,产生烦躁情绪、幻听、抽搐和睡眠问题。小Z生于四口之家,父亲是企业采购员,经常在外奔波,母亲是技术员,妹妹小学在读。父亲的教养模式是专制型,母亲的教养模式是民主型。小Z在幼儿园、初中遭受过校园霸凌,有两次自杀史。小Z大一时在网上交友,发展了不稳定的亲密关系,无人诉说。在学生会组织内,因部门分工问题与部长发生人际冲突。自述人际关系差,疲于应付学习。经班主任多次沟通,家长陪同小Z前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确诊后按时服药,每月定期复诊。经班主任建议后,小Z自愿在心理老师处做心理咨询,共7次。

个案分析

本案例可以用应激—素质模型来分析,应激因素包括负性生活事件或学业、情感、人际危机等,素质因素涉及遗传、人格特征、心理特点等。

1.应激因素

校园霸凌:幼儿园时,两名同学当众扒下小Z的裤子,用笔戳小Z腿部。初中时,因书本问题,小Z遭到同桌男生辱骂、殴打。人际交往时的创伤事件导致小Z不信任同伴,害怕创伤事件重演。

学习环境:大学的学习环境与高中不同,如集体宿舍、军训、上课方式等。进入大学校园后,理想中轻松自由的大学校园与现实中严格管理的军训生活大相径庭,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专业课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要求高,对小Z来说难以同时完成多项课程作业。

2.素质因素

人格特质:小Z父亲常年以专制严厉的态度教育小Z,对待小Z高标准、严要求。小Z的表现很难获得父亲的认可和赞赏,因此小Z长大后性格内向孤僻,心思细腻敏感。

认知偏差: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小Z与学生会部长产生误会时,产生“无价值的”“无能的”自动化思维,认为自己无法与部长建立平等关系,因此产生愤怒、焦虑的情绪,产生回避社交情境的行为。初中时,小Z面对同桌辱骂殴打,产生“自己讲话太直接、片面评价他人”等负性自动思维,因此激发消极情绪,产生自杀行为。

社会支持薄弱:小Z自述人际关系差,在大学校园内没有关系亲密的好友。与舍友结伴同行时,出现错觉听到有声音在说“舍友今天要被车撞死”,在学生会面试时同样听到有声音说“这里有人会排挤你”。

辅导过程

1.无条件积极关注,构建师生信任关系

班主任发现小Z的异常表现后,在谈心谈话过程中积极与他共情交流,寻找共同话题,建立师生深层信任关系,慢慢引导小Z敞开心扉,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并对困惑给予正向引导和帮助。同时,班主任针对学生及家长在心理健康知识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开展科普教育,以真诚用心的工作态度打动学生和家长,形成相互信任的家校关系。经过对心理健康知识深入的了解,学生和家长开始正视心理问题。此外,班主任主动向学生和家长介绍精神疾病的相关医保政策,及时跟进学生就医情况。

在放假期间,班主任与家长就在日常照护中要关注小Z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并建议家长与小Z沟通时要语气温和、方式恰当,避免小Z靠近湖河和高楼,监督小Z按时吃药,留意小Z的言行异常情况等。

2.持续性心理帮扶,增强心理干预实效

小Z大一上学期进行了4次心理咨询,下学期进行了3次心理咨询,目前仍在持续。小Z签订了心理咨询的知情同意书、保密协议、辅助性心理支持承诺书,医生在病历上写明“建议在校长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老师与小Z在信任、尊重、平等的咨访关系下,共同设立咨询目标,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焦点解决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理老师帮助小Z识别非理性的负性思维,分析消极的行为模式,逐步建立起关于“自我”“他人”“世界”积极的核心信念。

强化心理赋能,呵护学生成长0

辅导效果

经过长期服药和心理咨询,小Z的抑郁症状不再出现,躁狂状态稳定在可控范围,未出现消极言行,饮食、睡眠正常,不再出现幻听症状。后期问卷结果从重度抑郁变成无抑郁,重度焦虑变为中度焦虑。

小Z自述经过心理咨询,自己顺利度过考试挂科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现在面对将来可能会被学生会清退的情况,内心比较坦然。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病程长、治愈时间久,小Z的病情整体上得到有效缓解并趋于稳定。

辅导感悟

1.深入学生,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班主任秉持“真诚用心,大爱育人”的精神,持续深入学生群体,才能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可以通过进宿舍、课堂听课、参加班会等方式掌握学生情况,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关注学生网上动态,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

2.家校合作,形成危机应对合力

部分学生的家长观念守旧,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患有心理类疾病,因此影响了患病学生的就诊、服药和治愈。班主任多次利用中午和晚自习时间陪伴安抚学生,推心置腹地与学生家长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多措并举做好家校合作工作。持续开展关心关爱和心理教育是心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3.用心关怀,持续赋能学生成长

平等而真诚的倾听、充分而全面的共情并给予尊重、理解、积极关注等,都是与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有效沟通的策略。心理老师持续科学地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积极鼓励学生从“环境支持”转为“自我支持”,能够帮助心理重点关注学生稳步走向身心健康。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2022SJSZ0424)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与工匠精神培育专项一般项目(KJXJ245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