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说理
作者: 高维玲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新课程体系下的德育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将德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单纯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还要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之中。
数学学科的概念、术语、定理繁多而且抽象,这决定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能抓住要点概括,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因此,数学教师难以像文科教师一样,运用语言的魅力营造出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教材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但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习题中生动、具体、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很多时候比感性的文字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信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蕴涵在这些数据中的信息,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也就落实了。
如何让习题中的数据来说理呢?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还应重视在教师自主编排的习题中进行有目的性的渗透。因为习题是自主编排,教师思路能更灵活、更开阔,那么德育渗透的内容也就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
明确教学德育目标,筛选载体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德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同,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明确教学德育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主线,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情况,甚至联系社会动向、校本教育、班级实情等外部因素,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道习题,让习题不仅成为知识目标的载体,更是德育目标的载体。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刚好遇上国庆大阅兵的盛事,于是教师将此次大阅兵及开国大典上武器装备的相关信息作为习题载体,让学生从数据中了解国家科技实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而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与奥运相关的内容,奥运冠军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把这些偶像“请进”课堂,在习题中展示几组从冠军作息时间表上选取的数据,让学生看到冠军光环的背后是辛苦付出,明白“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息息相关,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围绕习题背景,搜集数据
教师精心设计的习题背景,能让学生发现数学课堂上传递的不仅仅有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还有他们愿意了解的内容。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又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探求的动力。如果习题中的数据能传递出一种意外的结果或是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学生会在惊奇中加深对习题所传递内容的印象,那么习题所负载的教学德育目标就悄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美好品德的价值。
要用数据说明问题,让学生信服,并从中得到启示或受到教育,势必要求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可信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所选定的习题背景有方向性地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从中挑出较有代表性的数据编入习题。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教师绝不能因为要加强数据带来的冲击效果,而擅自修改或编造虚假数据。德育过程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求真、求实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之处,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手操作,从实践中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数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数据展示形式,如图表、折线图、饼图等,使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读数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讨数据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信性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当遇到有争议或存疑的数据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验证的方法,这种坦诚与严谨的态度,将深深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技能,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
注重学生实情,敲定习题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感兴趣的不等于学生能感知的,学生了解的不等于学生能理解的。因此,教师必须在熟悉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基础上,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把典型数据转化为他们能直接感知或体验的具体事实。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认可、接受教师在习题中所渗透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容积及容积单位”时,教师以班里学生们无视教室后面饮水机滴水现象为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实验,把他们亲自检测到的几组数据编成习题:饮水机有两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以每秒1滴的速度滴水,平均20滴水为1毫升,一学期(按20周计算)下来,从饮水机流失的水有多少升,相当于几瓶桶装水(每瓶桶装水5升)?最后约242瓶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张口结舌,不用任何语言却远胜任何语言,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了老师的无声批评。但如果教师将问题改为“从饮水机流失的水有几吨?”效果就不一样了。1吨水到底有多少?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感知的,难以感知的结果就会弱化教师编排习题的意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一定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数据去传递德育目标,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