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

作者: 周维新

现阶段,教育目标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解题技能的训练,还要考虑到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作为一门基本课程,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身体的锻炼,还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培养。本文将提供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结合学生不同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运动特长等,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需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使学生均有所发展与成长。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需强调并尊重小学生的独特性,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运动项目及训练内容,使其在适宜的环境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班内有的学生对篮球兴趣较高,但技术一般,面对这一群体,教师可采用分步讲解与反复练习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先将篮球运动拆分为若干个基础性动作,运球、传球、接球、带球、投篮等,且逐个展开指导与学习,再采用反复训练的方式逐渐将难度提升,指导学生慢慢掌握规范、标准的篮球技术与各种动作,由此提高他们的篮球技能。针对篮球兴趣一般的同学,教师可引入游戏教学法,调动他们参与篮球学习的热情,安排篮球迷宫、篮球接力、运球和带球比赛等,使其在游戏中感受到篮球运动的兴趣。教师通过结合学生不同特点进行篮球教学,使其在篮球课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模式与途径,从而实现有效、全面的发展,并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健康心理。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当运动项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了解与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还活泼好动,这是选择恰当运动项目的关键前提,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科学选择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契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运动项目,既能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可以培养抗挫能力、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等,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例如:有的学生性格较为害羞与内向,不是很喜欢参加集体性活动;有的学生则性格活泼、外向,喜欢挑战与竞争。对此,教师可结合这两类学生的心理特征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性格内向与害羞的学生可以练习瑜伽,因为瑜伽比较关注身体是否柔韧与心境是否平静,竞争性不强,学生之间也无需过多配合。教师可以指导这类学生通过瑜伽锻炼身体,使其学会如何调整呼吸节奏和情绪,从而让心境变得更加自信和放松。而对于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开设足球课,因为足球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还需要团队配合,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沟通和相互合作,并极力展现出各自的足球水平和竞争意识,进而使他们在掌握足球技术与动作的同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使他们选择适合适的运动项目,推动健康心理的形成。

打造互动体育课堂,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他们的主动性,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有效减少他们的厌学情绪与焦虑心理。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打造互动式课堂,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实际需求,满足其发展需要,由此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接力比赛活动,把一些较为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学生安排到各个小组里面,且任命这些学生为组长,由他们负责制订接力计划和成员出场顺序。在实际比赛中,这些学生为完成任务需同小组成员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一起研究如何完成接力比赛。同时,教师应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与接力跑步过程中的表现,实时给予指导、点拨、肯定与鼓励。当这部分学生带领组员一起完成接力跑步后,教师应与其余同学进行鼓掌和欢呼,让他们收获成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及他人的认可。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交流和互动,让他们分享各自在接力比赛中的感受与体会,拉近师生关系,以此带领学生锻炼身体,使其学会相互沟通与合作,并得到教师的关爱与同学间的友谊,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训练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需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力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通过积极沟通,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训练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将情绪管理融入到平时的体育训练与运动技能学习之中,使学生掌握正确消除负面情绪与心理的方法,缓解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改善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长跑”教学过程中的课前热身环节,教师除安排热身运动以外,还可进行情绪管理活动,包含情绪表达、调节情绪与放松训练等。当跑步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如放松肌肉、深呼吸等,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当学生在长跑过程中感到体力不支想要放弃时,教师可以说一些鼓励语,如“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你能行”“再坚持一下,很快就到达终点”等,使学生的情绪由低落变得高涨,从而顺利完成长跑训练。在体育训练中渗透情绪管理的内容,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个人情绪变化情况,学会对个人情绪进行观察与分析,还能让他们通过体育训练掌握应对不同情绪的管理方法,使其调节情绪的能力得到训练与强化,形成健康心理。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运动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等,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到身体锻炼与运动技巧学习中,充分发挥出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小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接受心理教育,推动他们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