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作者: 张小燕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授,更是情感与美的传递。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构建的意境之中,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背后深邃的人文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全文21次提到了“审美”一词,足以看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自身所显示的力量,也是时代前进带来的必然趋势。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强化审美教育呢?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进行筛选分类,可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这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社会美
社会美是由历史古迹和现代建设两方面构成。历史古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现代建设是今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遗址,或者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古迹的厚重与辉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例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实地感受文中提到的“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同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如现代建筑、科技创新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对现代建设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城市规划展览的志愿者活动、环保项目的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建设的进步与成就。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亲眼目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过程,还能深入了解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等前沿科技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城市品质。
通过对比历史古迹与现代建设的异同,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到,社会美不仅在于岁月的沉淀与传承,更在于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样的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最终,通过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将学会从多角度审视社会美,认识到无论是历史古迹的静谧深远,还是现代建设的蓬勃朝气,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值得去珍惜、去创造、去传承。这样的教育,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自然美
自然美蕴藏于山川湖海、四季更迭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或安排户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壮丽与细腻。通过写作练习,如写景散文、诗歌创作,鼓励学生用文字捕捉自然之美,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度和保护意识。
在强化审美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自然美。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时,可以组织户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亲临富春江畔,实地观察那“奇山异水”,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亲身感受文章中描述的景致,从而增强对自然美的直观认知与情感体验。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富春江四季变换的壮丽景象,配以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水声潺潺,想象自己正置身于那片山水之间,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将他们对自然美的感悟转化为文字或图像,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美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作品与感悟,形成审美交流的氛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和独立审美判断能力的新青年。
艺术美
艺术美体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通过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其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感受文学独有的魅力。结合美术、音乐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多元的艺术氛围中,拓宽审美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会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与心理状态,从而增强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例如:在讲解《红楼梦》时,通过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经典片段,让学生亲自体验林黛玉的忧郁、贾宝玉的叛逆,使他们在情感上与之共鸣,进而领悟作品背后复杂的人文情感和社会背景。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VR)等,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直观呈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跨越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的意境美。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通过VR技术重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夜景,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份静谧与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口头表达,将自己对美的感悟转化为文字或语言,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审美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体现。通过举办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心得的平台,让审美教育在互动与分享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从课堂到社会,到大自然,从静态的欣赏到动态的享受,既有针对性,又有广泛性,有定向的审美点,亦有多向实践面。因而利于创造生动、活泼、有兴趣,多面向的审美教育的新天地。
无论是社会美、自然美,还是艺术美,这各具特性的三类美,都当统一在一个“大美”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大美”教育,使学生能“去储存美”,进一步孕育出有美的心(能感受着美),有美的眼(能发现着美),有美的口(能表现着美),有美的手(能创造着美)的新时代中学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用心策划、耐心引导。只有当学生真正被文学之美所吸引,他们的心灵才会得以滋养,情感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完善。语文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审美素养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