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建设
作者: 崔秋生 黄天丽大学毕业生年龄多为20~22周岁,属于生理年龄成熟期和心理年龄成长期。大学毕业成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分水岭,大学生逐步从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工作者。随着生活环境和重心的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也会出现较大波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及发展。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做好心理健康建设,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身份。
消除自负心理
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认识模糊,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可能因为拥有一些优越条件,如成绩优异、有自己的专长、家境优渥等出现自负心理,使得其在求职初期对未来的期望过高。再加上部分大学毕业生对社会行业需求及工作要求信息了解较少,导致其产生自负心理。因此,大学生应拓宽社交范围,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有助于认清自身定位,消除自负心理。
克服焦虑心理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步展开求职工作,会由于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以及对陌生工作环境产生的恐惧情绪,进而出现焦虑心理。当然,适当的焦虑心理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求职工作中,进行不断地摸索和成长。然而,当产生过度焦虑心理并无法自我合理调节时,可能会导致焦虑症,进而对大学毕业生造成较大的生活困扰和心理负担。严重的焦虑心理还可能会伴随躯体症状,如脱发、失眠、健忘及情绪低落等。为了减轻求职焦虑,大学毕业生可以关注各类招聘信息,如企业招聘公众号、企业官网、求助app学校宣讲宣传、线下招聘会等,积极寻求合适的工作岗位,调节身心状态。
杜绝自卑心理
大学中的学科门类众多,课程分数不再是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大学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树立起自信心。然而,寻找工作时遭遇的挫折,再加上与他人工作待遇和环境的差别,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时应注重知识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以提高自身阅历,减少自卑心理的产生。
放弃摆烂心理
随着毕业时刻的到来,大学毕业生会尝试各种就业途径。一些大学毕业生会因求职失败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落差感,导致逃避心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进而使“摆烂”心理逐步产生。“摆烂”心理可能是大学毕业生寻求短暂快乐的方式,如玩电子游戏、看短视频等,从而逃避现实存在的多重选择问题,导致他们逐步丧失不断学习和努力的精神。因此,大学毕业生应戒掉“摆烂”心理,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积极做好人生规划,定下可行目标并为之努力。
大学毕业生正处在人生重要节点,可以通过积极社交、摆脱电子产品等方式,加强自我认知和意识修养,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注重有效沟通也是保持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