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期社交能力的影响

作者: 杨怀玉 纪政典 王宇昕

社交能力是指人与人之间交际往来的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与其早期依恋类型密切相关,早期依恋类型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所形成的感情纽带,这种关系会影响青少年期社交能力的培养。

不同的依恋类型

依恋理论最早由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研究个体在婴幼儿时期与主要照料者(通常指母亲)的情感联结。根据鲍尔比的理论,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往往在与抚养者分离时表现出适度的焦虑程度,但在抚养者回来后能够迅速平静并恢复正常状态。不安全型依恋则可以进一步分为回避型、纠缠型和紊乱型,表现出更多情绪不稳定性和不稳定的行为模式。

早期依恋类型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

早期依恋类型对于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的影响体现在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程度及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积极,倾向于帮助他人,愿意积极寻找亲密关系,并能够适当地依靠他人;不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社交过程中较为被动和消极,即使内心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但恐惧感又使他们回避亲密关系。

早期依恋类型影响青少年期社交能力的机制

早期依恋类型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调控和感受其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安全型依恋个体更善于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社交过程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社会适应性更好。不安全型依恋个体容易出现情绪调控问题,在社交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忧愁等情绪,同时在理解他人情绪时也容易出现误差,社会适应性较差。

早期依恋类型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感,即自身有多大把握能够完成任务目标。这在社交互动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通常具有稳固的情感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在社交情境中的自信心,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社交主动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常伴随着失败的经验,导致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在社交中更爱退缩或依赖他人反馈。

改善依恋关系,提高青少年的社交能力

在青春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发生较大转变,从先前的依恋逐渐过渡到寻求独立自我。父母应顺应其发展的阶段,积极引导,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与此同时,鼓励青少年发展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影响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因素中,同伴依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有从好友中获得亲密感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脱离对父母的依恋,把注意力转向伙伴,通过频繁的交往,与少数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同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改善和修复童年时期出现的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并将增强个体的社交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