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发挥教学语言魅力?

作者: 张云

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发挥教学语言魅力?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减负增效”是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使用准确、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那么,地理教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语言艺术呢?

导入语要体现“凤头”艺术

所谓“导入语”,指的是教师要用简洁精确的语言将新知识引入课堂。“凤头”指“导入语”要新颖、别致、漂亮,让学生形成一种轻松、愉悦、充满信心、跃跃欲试的心态,为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奠定好感情基础。一堂新课一定有新的任务,课堂的开始需要学生信心百倍且不能消极怠慢对待学习,因此导入语能否引人入胜显得非常关键。

“凤头”艺术要求教师的引导语新颖、别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并使思维活跃,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南亚》概述这一节中,要求学生了解南亚的位置、国家、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地形特征等知识点。其中,在讲授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引用同学们熟悉的《西游记》作为导入语:“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历尽艰辛是去哪里取经?取什么经?为什么要取经吗?”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和教师的补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南亚的学习中。这样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新颖简洁,同时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授课中的“龙身”艺术

所谓教学语言的“龙身”艺术,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表述要准确、生动,语速和语调、感情要把握到位,提问要循序渐进、结合实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教师在讲课时,要旁征博引,上下串通,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1.语速与语调富于变换

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发挥教学语言魅力?1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专述语、名称和抽象的概念,为了易于学生理解,地理教师需要放慢语速、适当停顿、点明要点,便于学生思考并记下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因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较多较细,而课时较短,如果教师为急于赶进度而加快语速,没有了节奏和层次之间的停顿,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应语速适当放缓,达到从容不迫、有板有眼、恰到好处。但是,有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馈情况而定,如《世界自然资源》一章,难度较低,语速可以适当加快。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情绪变化,随时调整语速,做到句句入耳、点点入地。

地理教师授课时,如果只用一种语调、一个频率、一个节奏,课堂会变得单调、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如果地理教师语调高而尖细,会让人烦躁不安,产生疲劳感。汉语普通话具有声音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美、声调抑扬顿挫的特点,所以教师教学语言的语音和语调应随着教学内容的转换而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例如:描述地理景观时,教师的语调可轻柔些,语速平缓,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让学生有时间去遐想;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时,可以适当把声音放大、语气放重,以引起学生注意;讲到情感激越处,节奏应急促一点,语调应高亢一点,以便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设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差异,了解壮阔的尼罗河,令人惊叹的东非大裂谷……

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发挥教学语言魅力?2

2.教学语言富于感情色彩

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将自己融于地理教学之中,以声传情,以情传声,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例如:在讲到黄河和长江时,语气应是庄重、神圣的,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谈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时,语气是沉痛的。只有这样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晓之以理”。

3.课堂提问语言有效

课堂提问艺术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想要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就要使用巧妙的提问。这就要求:首先,提问不要过于简单和顺口化,这样没有思考价值,如“什么叫做……”“什么是……”之类的无效提问。在地理课上同样可以引经据典,例如:讲降水类型时,可以联系气象谚语——“贺兰山上云戴帽,必有大雨到”“东边日出西边淋”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联想,回忆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的特点,再做出正确回答。其次,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设计巧妙的提问抛砖引玉,使学生有序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结束语的“豹尾”艺术

一堂使人印象深刻的地理课,它的结束语应该有力度、深度和回味感,具有给这堂课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正是所谓的“豹尾”艺术。以《非洲》这一章“亟待解决的经济”为例,结束语应当力度到位地点出“非洲”“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模式”及“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几大要点,让学生对本堂课的重难点印象加深。同时,要概括性、理论性地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和经济的主要特点及人口增加过快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联系前后知识体系,适当提到新知识,引发学生课后学习。教师可以这样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亚、欧、非三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本人文特征,下一节课我们将去西半球领略一下美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这样的结束语有助于引导学生巩固旧知识,思索新知识,达到言未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