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崔欢绘画疗法是一种借助绘画艺术创作形式,利用非语言的工具来探索个人心理问题和潜能,并帮助个体释放压抑情感的治疗方法。因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特点,绘画疗法在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绘画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作为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绘画能够帮助学生释放情绪、改善心理、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帮助其理解自我情感,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其次,绘画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接纳,尤其是对一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绘画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们交流。最后,绘画心理不仅适用于个体治疗,也适用于团体活动,且不受场地限制,便于教师随时开展工作。
绘画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团体创作,提高凝聚力
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共同绘制大型画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在绘画过程中,学生能感知他人的情感,形成一种深层的心理联结,使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得以显现,进而在无形中建立起信任,增强心理安全感。
例如:教师可组织一场主题为“梦想的航程”的绘画活动,将参与的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创作画作的一部分。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各自的梦想,分享个人的故事,为后续的创作提供思路,并帮助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每个小组选择飞翔的鸟、航海的船和攀登的山峰等象征梦想的图案进行创作。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完善,画出各自心中的梦想,且将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铅笔简单勾勒出初步构思,铅笔的柔和质感使学生能够轻松调整图案,探索不同的创意。在讨论和绘制中,教师在旁观察,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当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时,其他学生对此表示支持,并将“帮助”“关怀”等元素添加到画作中,从而丰富画作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随着创作的深入,画作内容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内向的学生也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将个人故事与共同主题结合,形成整体的艺术作品,展示每位学生的独特想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进一步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结。
2.个体创作,提供心理支持
视觉艺术的创作能够有效降低焦虑水平,提高心理韧性,能为在语言表达上感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另一种沟通情感的途径。绘画有利于学生在不受言语限制的情况下,表达复杂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探索自身的情感,并培养自我观察能力。
例如:教师在以“我的心情”为主题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纸上绘制与自己情绪相关的图像,进而观察学生多样性的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在绘画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围坐一圈,分享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绘的图像,讲述其中的故事,借此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例如:在一次分享环节中,一位平时较为内向的学生展示了他自己画的孤独小岛,并解释这反映了他在校园生活中时常感觉被忽视。通过这一分享,其他学生可能会理解他的情感,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开放的交流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同理心,鼓励其在未来的交流中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受的?”“当你感到孤独时,一般会做什么?”激发学生更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让学生在绘画的基础上,写下自己的内心独白,深化其对情感的理解。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定期回顾自己的情绪日记,观察情感的变化,借助这种周期性的反思建立自我觉察机制,了解情感波动的原因,继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3.冥想引导,多种艺术融合
绘画与冥想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放松身心、提升自我认知。通过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内心的平静,并激发创造力,为其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内心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邀请学生静坐,闭上眼睛,进行深呼吸练习,引导他们感受身体与大地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几分钟的冥想,当学生逐渐放松,教师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激励他们将这些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柔和的语言,为每位学生创造温暖包容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着,教师发放画纸、铅笔,要求学生用笔将冥想中浮现的意象绘制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创作,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其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情感。同时,教师应询问学生“你觉得这朵花代表了什么样的情绪?”借助这样的互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将其外化为可视的图像。随着绘画的深入,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教师借此机会,带领学生讨论绘画中所表现的情感,并鼓励他们勇敢分享自己的作品。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组织展览,展示所有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自己的画作前,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从而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反馈,强调每个作品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感。
绘画疗法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在绘画疗法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能将“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一点在绘画活动之初,教师就应着重强调,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自由与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创作。
积极倾听:教师拿到学生的画作后,首要任务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亲自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画中的具体内容、创作时的情感体验等。
尊重隐私:在解读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严格遵守尊重隐私的原则,避免出于个人好奇而过度解读,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二次伤害。
积极反馈:儿童青少年的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在解读的过程中,要从积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图画上展示的信息,给学生正向的反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