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作者: 戚柳青为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利用心理健康指导让小学生以积极、热情的心理状态迎接学习生活,并充分吸收语文知识中蕴藏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本文介绍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策略。
借助优质文本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时期开展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情感教育包含道德、审美与理智。其中道德感是推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积极渗透道德方面的情感教育,为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感受周恩来立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周恩来伟大志向的由来。通过讲述中国人在租界地受到外国人欺凌的历史,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进而让学生真正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与思想,学习文章中主人公的品质。
设计主题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皆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环节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和文化素养奠基大有帮助。若想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课程的方方面面,通过主题活动的创设,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收获良好学习成效、丰富学习经验。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最难忘的经历”展开主题活动,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近期最难忘的经历,可以是烦恼的事,也可以是快乐的经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抒发,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在阅读板块带领学生阅读如《我好担心》《生气的亚瑟》等有关情绪类的绘本故事,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其逐步学会如何正视并处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在写作板块鼓励学生将自己难忘的经历写出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健康发展
现代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这样的成长环境可能会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各种不良品性,对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交融作用,结合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如课外阅读分享、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互爱、友善等优良品格,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与情感方面的正向带动,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结论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效果。语文教师需关注小学生的厌学、畏难等心理问题,结合语文知识给予针对性引导,塑造学生三观与人格,助力学生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