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培养学生的“目标感”

作者: 林凡瑞

想要做成一件事,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身为教育者,我们经常会建议学生在学习时设立一个目标。但是,还有个东西比目标更重要,那就是“目标感”。

理解“目标”与“目标感”

对于二者的区别,心理学家威廉·戴蒙在《目标感》一书中做出了如下定义:

“目标,是指为了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同时对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义的事情时,产生的稳定且可概括的意图。”

“目标感,是指一种以达成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意识,这种意识始终在受到目标的召唤,并做出积极的努力,即使困难重重,也不肯罢休。”

怎么理解这两条定义呢?

目标是一个具体意愿,源于我们的自我需求,即“我想要的东西”,比如通过本次考试。目标也可延伸到自我需求之外。

目标感是一种内在意识,这种意识使你对于自己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使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你和它的距离有多远,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引,一步步向它靠拢。

简单点说,目标感是对目标的整体感受,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对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再简单点说,目标感就是目标与行动的二合一。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目标是静态的,目标感是动态的。目标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个愿望,目标感会让你付诸行动、实施计划去达成目标。

学习中,“目标感”比“目标”更重要

◆ 有了目标感,就能迎难而上

我有一个学生头脑很灵活,但成绩一直是中等水平。我一直认为他成绩难以提升是因为个性贪玩,注意力容易被娱乐事物吸引。但后来我发现他的问题其实是目标感缺失,而他的主要表现就是畏难。

学期之初,我曾帮他制定了整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希望他“每天进步一点点,期末成为优等生”。

他执行了一周后发现,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于是他便对后续计划望而生畏,怀疑自我,最后不再执行。

目标感强的学生,不会遇到点困难就退缩,总是能够迎难而上。一个目标感弱的学生,在小小的困难面前也可能望而却步,停滞不前。

◆ 有了目标感,积极性和持久性更高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缺乏目标感而懈怠。

目标感强的学生不是没有惰性,但他们会对自己的懈怠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使之转化为继续行动的动力,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更高,对时间的利用也更集中。

如果缺乏目标感,学生会表现出时间管理上的散漫以及行动上的不连贯。他们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对目标的实现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这种热情是难以持久的。

◆ 有了目标感,就有明确的路线规划

目标感起着导向的作用,就如同我们手机里的导航软件。学生拥有目标感,就如同在学习这条路上有了导航,有了明确的路线规划。

缺少目标感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像只“无头苍蝇”,在学习这条路上好像“眼睛看不见”,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努力学习。或许他们每天都在为学习忙碌,但都是“瞎忙”,如果没有老师给他们下达学习任务,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三步走,培养学生的“目标感”0

三步走,培养学生的“目标感”

● 指导学生设定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目标感不等于目标,但没有目标又何谈目标感呢?

我在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时,发现一部分学生的目标总是游移不定。比如,一个女生在第一次生涯规划课中把自己规划成了未来的“法官”,她说她要遵从内心那个“法官”的召唤,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到了下一次生涯规划课上,她又把自己规划成了“主持人”,说自己如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应该比较有前途。再之后,她又把自己规划成了“美术老师”。

她这么变来变去,是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会盲目,随之而来的后果可能是学习意志薄弱、丧失学习动力、自暴自弃……

指导学生设定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具体、可行和具有挑战性。如果目标不具体、不切实际,他们会觉得太笼统、太遥远,因而产生畏难心理。如果目标毫无挑战性,动力又会不足。同时还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表,以推动学习的进程。

● 及时给学生反馈和鼓励

学习目标的完成,需要学生一直坚持,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反馈。我们的反馈是对学生的心理支持,能激励他们产生更强的目标感,更积极地去追求目标。比如我前面提到那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他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那么,在适当的时机给他积极的反馈,比如在考试结束后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能提升他的自信和行动力。

再比如,一个学生最初的目标只是“写一篇好作文”,如果我们能持续地给他反馈,持续激励他努力行动,他就会自发地去写更多的东西,慢慢地他就可能写出好故事、好小说。

对于目标完成效果差的学生,我们更要特别重视反馈。目标完成效果差,可能是目标的制定不合理,反馈的意义就是对上一个目标进行总结和思考,然后进行调整,制定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新目标,这样的目标也更适合他们去长久地推进。目标完成效果差的学生,可能会多经历几次目标调整的过程,所以教师还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不要放弃他们。

● 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保持目标感的利器,情绪管理得好,因情绪问题而影响目标推进的情况就会相对较少。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宣泄和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前提是要先指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在心理课上营造出能够接纳情绪的空间,并在必要时提供心理辅导。

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情绪调节技巧,但不能光是传授,也要利用好班会课、实践课、团队活动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实际问题中再去运用这些技能。在心理课上,则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来锻炼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目标是预设的终点,是一个理想的承诺,如果不去落实,就永远是空想。

清晰明确的目标,能指明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前进则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以什么态度去行动、用什么方式去行动、能不能坚持行动,都属于目标感问题。目标感的培养关乎学生未来和前途,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推进,我们既要让学生有清晰的目标,又要培养他们成为拥有目标感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