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家长怎样做?
作者: 叶华文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境况:从一开始对孩子的和颜悦色,谆谆教诲演变成最后的阴云笼罩,家长自己的情绪会跟随孩子掉进阴霾的旋涡。家长养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便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
觉察和审视
情境1:当孩子感到烦躁,一个人关上房间久久不出来;
情境2:当孩子周日晚上返校前突然提出“我不想上学”;
情境3:当孩子晚上十点还在写作业并抱怨作业多时。
请觉察一下,一般情况下,你是如何回应孩子的?是忽视、责备、命令或是理解关怀?你还记得你当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吗?请审视一下,你的回应对调节孩子的情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最后是相安无事,还是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强烈了,自己变得更加暴躁,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深?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成年的抑郁患者中五成为在校学生,其中86%抑郁症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情绪压力。从小情绪得到关注,懂得如何控制和调节情绪的孩子,自信心会更强,成长后能积极地对待他人和世界。而情绪得不到理解和正确疏导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我价值低、压抑、敏感脆弱的性格特质。
要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特点
● 孩子的情绪和大脑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掌管情绪调节,到20多岁才能完成前额叶的发展。我们希望孩子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控制身体和情绪、具有良好的自我道德认知等,都依赖于那部分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大脑。在青春期,孩子的上层大脑一直在大规模“施工”,在十几岁到成年初期,还要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有些家长吐槽:孩子都上高中了,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制订好了计划又难以执行;答应好的事又临时反悔等。从脑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反应都是正常的。
● 孩子的情绪问题会向外或向内投射
在心理辅导中,我们会发现,当孩子有了明显的或严重的情绪问题时,他可能会选择进行内在投射或攻击,进而出现自责、抑郁、自伤等症状或行为反应;部分孩子也可能选择对外攻击,例如可能会摔东西、骂人、打人、甚至做出危险的事情等。调查显示,青少年情绪压力主要来源于亲子冲突和人际冲突。家长应关注孩子成长期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事件,及时疏导并积极预防。
● 孩子的情绪和需要的满足有关,情绪无好坏之分
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受就叫积极情绪,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受叫消极情绪。情绪是自然流动的,过度压抑和控制消极情绪有害身心健康。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发现:从小被父母和老师夸的所谓的“好孩子”,却在某个阶段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追根溯源,是童年期维持“好孩子”人设,积压了过多的负性情绪。家长应庆幸,孩子愿意和我们说不开心的事情总比憋在心里好。
● 积极情绪要发展,消极情绪应调节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一个人体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比是3∶1时,个人创造力、自控力与幸福力是最高的。而一般人通常只有2∶1,抑郁症患者通常是0.7∶1。
孩子的积极情绪要发展,消极情绪要调节。情绪调节是指调节对情绪的过度反应,并不是完全抑制或消除负性情绪。适度的消极情绪在某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孩子积极应对即将面临的考试或比赛,适度的内疚可以帮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需要调整。
怎样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
◆ 家长需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如果家长急于处理解决,表现得怒火中烧,反而会适得其反。面对孩子暴风骤雨般的情绪反应,我们怎么做呢?首先可以尝试让自己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先平复下来,确保自己冷静应对。家长做好自身情绪管理是帮助孩子有效管理情绪的基本前提。
◆ 帮助孩子识别和接纳情绪
有时候,家长觉得琐碎的小事,可能在孩子眼里却是极其重要的事。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承认此刻孩子的情绪是客观存在的。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重复,及时回应,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例如针对前面的生活情境,家长可以说“你想静一静,你想给自己独处的空间。”“你担心作业没有完成,回校被老师批评。”“任务太多,你好像做起来有些吃力”等。当孩子的消极情绪来临时,允许它的存在,允许孩子带着好奇心观察它和感受它。
◆ 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情绪
《共情的力量》一书中提到:感情上的理解绝对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共情孩子的情绪应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忠实的倾听者。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和我是站在一起的。家长应让孩子感受到:“我正在听你说。我愿意听你说。我能理解你的意思。我很在乎你的感受。”并不是“你不能生气,你一定要高兴起来,我会尽快解决你的问题。”
◆ 引导孩子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
孩子为什么烦躁,也许是他感觉压力、紧张和无助。当孩子抑郁的时候,他可能是心理生病了。冰山理论提出,海平面上方露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海平面下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情绪也是一样,每一次情绪爆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内在的需求。孩子有情绪,我们可以思考,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 引导孩子运用积极途径释放情绪
在心理辅导中,那些将消极情绪过度压抑的孩子,可能会选择用自我伤害的方式进行宣泄,如果没有及时关注和引导,孩子可能会形成习惯性自伤行为。当家长发现,应及时关注和引导,让孩子利用积极行为模式去替代消极的行为应对模式。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与自己信任的重要他人进行倾诉和表达,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例如通过吃美食、看电影、画画、运动、睡个懒觉等进行消极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 学会平等和孩子进行交流
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你是等级分明,严肃刻板,高高在上的,还是民主平等,耐心温和的,也决定了家长是否能帮助孩子有效管理和释放情绪。
在表达理解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家长应知道,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孩子的处境,但我们要表达立场:我们愿意努力去理解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我们也愿意跟孩子共同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当孩子感受到了来自家长的尊重和认同,就会加深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当孩子觉得自己在面对问题时不孤单,便有了力量去迎接对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