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道体现的适度与灵活

作者: 韩婧

浅谈中庸之道体现的适度与灵活0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由此可见,“中庸”被孔子奉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然而,当代人对中庸之道有着诸多误解:有些人将中庸之道就等同于做人做事圆滑,有些人则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在有限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以实现大家都相对满意,仅仅是一种相对公平。

何为真正的中庸之道呢?《中庸》的第一章中写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告诉我们,“中”是天下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达到“中”的境界的路径。如果可以实现万事万物遵循其自然秩序发生发展,实现了“中和”的最高境界,不仅仅万物能够顺利生长,人们也能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游刃有余—— 比如知道什么事该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人该交以及所交的深浅—— 在其日常生活中也会拥有平和而快乐的心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庸之道强调在系统思维下保持灵活与适度,在整个系统里,各个部分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而是和谐共处、灵活适应的。站在个体的角度,中庸之道倡导的适度与灵活也有着广泛适用性。

中庸之道体现的情绪情感的适度与灵活

《中庸》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明显的激烈情绪,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时,即为“中”;当用一种适中且有节制的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又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就达到了“和”。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并非强调一味地压抑情绪,而是倡导灵活适度地表达情绪,这种灵活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情绪本身是自然的、正常的,然而人们有时会因为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态度或者看法导致情绪被过度激发,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仅会伤害他人,也会对自身造成伤害。

运用中庸之道倡导的原则,我们可以采用适中有节制的方式调整行为、表达情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当面临一些丧失的时候,如朋友离开、亲人去世等,悲伤这种情绪自然会产生。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回避悲伤或者不分场合地表达悲伤,而是选择一个安全的环境或者找个安全的人去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悲伤,在其他环境中就有意识地将悲伤收一收,带着悲伤去做事情。再比如,在心理咨询中,面对双向情感障碍的来访者,咨询师也并不会要求来访者去压抑他极度抑郁或极度躁动的情绪,而是请他对情绪及时地觉察和区辨,最终学会利用不同的情绪安排与之匹配的活动,在躁的状态下多一些活动安排体会成就感,在抑郁的状态下少安排一些活动,多一些对自己状态的允许,借此实现一种心理平衡。

中庸之道在处理关系上的适度与灵活

中庸之道强调“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灵活共处。《中庸》中提到三种非常重要的品质:“知、

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即理智、勇敢、仁爱。中庸之道倡导的灵活性并非是在人际关系中一味地圆滑或者隐忍,而是充分表现出这三种品质并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通过沟通协商来化解矛盾,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保持健康且良好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人,无法做到“因人制宜”。如在关系中习惯做一个付出者,以“为你好”之名,做了很多照顾他人、自我牺牲的事情,结果却是他人不但不感恩,反而觉得压抑和窒息,自己也会觉得付出没有回报而失落。中庸之道恰恰提醒人们,不必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在他人身上,而是保持内心的理智、勇敢与仁爱,给予他人恰到好处的支持和理解,有界限地相处以实现内心的“中和”。

理解他人是灵活多变的在关系中也异常重要。有些人会因为在意的朋友突然疏远自己而陷入无限的自责与自我反思中,不停地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惹他生气”“如果我不表达不同的观点可能就不会这样”,殊不知很可能只是对方最近心情不好不想社交,或者遇到了其他烦心事。鉴于此种情况,更直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许才能实现关系中的“和而不同”—— 充分了解对方的想法,尊重他人有疏远自己的权利,也学会将朋友放在更加适合的位置。

中庸之道在行为决策中的适度与灵活

中庸之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人们只有长期地实践,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才会了解不同状况下的结果各是什么,才能最终找到事物发展的“中”,灵活地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

这种灵活性体现在行为决策上,意味着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比如,在制订日常计划时,计划太满容易产生无助感而无法启动,计划太少又容易因为没有挑战而无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因此可以结合过往计划完成的情况,制订难度稍微有所提升的计划,完成之后再进行及时调整。再比如,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要求自己“定要做到每个细节都完美,不能出一点差错”,结果在僵化地追求那个不可能实现的完美标准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内耗,走进了死胡同。对这些人而言,“中”就是重新评估期待是否可以实现,及时肯定自己前进的每一小步,这样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掌控感。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就像一个实践的指南针,它强调的是一种适度、灵活、平衡的状态,既不过分激进,也不过分保守。这种平衡对于个体的情绪情感、行为决策、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当个体可以更加灵活地面对内心的冲突,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实现了“致中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